新华网兰州12月29日电 题:敦煌莫高窟史上最大综合保护工程开工
新华社记者 王艳明
在完成前期的机构组建、设计评审、土地征用等工作后,29日,敦煌莫高窟历史上最大的综合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宣布正式开工。
当天,一个简短的开工奠基仪式在离莫高窟15公里的敦煌市郊举行,由于这一工程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意义重大,尽管时值隆冬,天气严寒,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开工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是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必将对莫高窟乃至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管理和弘扬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底的立项批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26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8270万元,其余资金由甘肃省筹措。整个工程建设由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和安防工程四个子项目组成,建设工期为2008年至2011年。
甘肃省副省长咸辉表示,国家发改委一次性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270万元已经全部拨付到位,并将该工程列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点项目。甘肃省将全力确保工程质量,如期发挥效益。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这座连续营造了上千年的东方艺术宝库,具有特殊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上世纪40年代建立保护机构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几代敦煌文物人的努力,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从文物本体到所在环境,全方位保护和监测体系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自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这座以精美壁画和彩塑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宝库”,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游客逐年攀升,2007年已经突破55万人次。
长期以来,进入洞窟参观,是人们现场了解敦煌文化艺术的主要方式。但敦煌文物本体材质脆弱,洞窟空间有限,随着参观者增多,莫高窟的保护压力不但增大。如何永久无损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减少参观者对文物本体的干扰,又能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服务质量,成了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关键。
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集综合保护与展示利用为一体,作为总体工程四个子项目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打造的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就是要重点解决这一矛盾,建成后将对文物保护和游客参观服务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项目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的170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在保证游客参观洞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主题电影、多媒体节目、洞窟球幕展示系统等数字展示节目,丰富参观内容,洞窟内参观时间虽然从现在的平均8分钟减少到4分钟,但整个景区的总参观时间却从现在的平均2小时延长到平均3小时。”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说。
由于敦煌遗产规模宏大,构成异常丰富,延续时代久远,因此虽经几代人努力,仍然不可避免存在着大范围、大面积的病害与险情。在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中,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工程、风沙防护工程和安防工程等的主要目标就是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王旭东说,通过这三个子项目的实施,可降低危岩坍塌、雨水渗漏等对洞窟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的可能性,延长文物本体的存续时间,消除栈道狭窄、结构损坏、栏杆低矮等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隐患,系统地增强洞窟文物的安全防范措施,达到文物保护安全防范等级标准,进一步阻止风沙对莫高窟遗址环境的周期性不利影响。
“虽然各个子项目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都具有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作用,发挥的作用是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整个工程完成后,将使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为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樊锦诗说。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