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发展超出预期
访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初基辛格和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之行打开了中美之间尘封已久的大门,让两个相互隔绝的巨人得以直接接触,那么,1978年5月,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博士的北京之行,则真正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在中美两国庆祝建交30周年之际,布热津斯基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在办公室墙壁醒目的位置悬挂着30年前他首次北京之行以及邓小平首次访美到他家出席晚宴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毫无疑问,那是一次带给他巨大成就感的外交行动,他也因在中美建交中的贡献和其他外交成就而于1981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回忆起30年前中美酝酿建交的历史背景,眼前这位被誉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之一的八旬智者娓娓道来。1977年,卡特就任总统后,布热津斯基向卡特总统提交的主要工作日程单子上,就包括美中关系正常化。作为美国最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认为当年极力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考虑除众所周知的苏联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中两个大国没有外交关系是不正常和不合情理的”。
1978年5月20日,带着卡特总统的书面指示,布热津斯基来到北京,探索两国建交的可能性。他受到了中方高规格接待,并于次日与当时主管外交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举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会谈。布热津斯基回忆说,他告诉邓小平,美国已下定决心,希望进入实质性建交谈判。在随后举行的宴会中,邓小平表达了三年内访问美国的愿望,布热津斯基立即敏感地抓住这一愿望背后的潜台词含义,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您三年内就可以访问美国,届时我将以家宴欢迎您的到来。”面对尼克松访华以来一直横亘在两国间的台湾问题,布热津斯基对两国建交的前景如此自信,缘于他认为“两国已找到了战略利益的契合点,双方领导人都已决心加速双边关系的正常化”。
近7年的等待,在7个月里成为现实。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的首月,邓小平对美国的历史性访问,就是从布热津斯基的家宴开始的。信奉现实主义的布热津斯基称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同时又富于远见和深刻的洞察力”,正是这两者的结合,使他不仅揭开了美中关系的新篇章,而且引导中国开始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进程。
30年弹指一挥间,中美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布热津斯基认为,美中关系的发展超出人们的预期,他非常高兴看到美中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早已超越了建交时的战略考虑,而成为建立在广泛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之上的相互依存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他相信无论对美国还是中国来说,美中关系都是最重要、最富有生机的双边关系。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个大国——一个当前的大国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
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必然产生现有国际体系内重新分配权力的压力。这是因为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已不符合当今国际现实,中国有理由要求修正这一体系,但中国领导人强烈地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可以在现行体系内和平实现,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主张就体现了中国关于当代世界特点的重新定义,这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利益。布热津斯基认为,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也需要富有远见地调整自己,逐渐实现国际体系变革,重新定义美国的领导地位。
中美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布热津斯基对美中关系的未来十分乐观。他认为,美中两国都是政治、经济、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上,双方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尽管双边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但只要双方坚持对话,加强合作,这些因素不会也不应影响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局。他认为,“在过去15到20年里,美国对华政策相当稳定。美中两国利益攸关,美中双方及美国两党对此都有共识,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
(本报华盛顿12月2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