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一名哈马斯安全人员在加沙地带遭以色列空袭的现场检查。新华社发
12月29日,在加沙地带的杰巴利耶难民营,巴勒斯坦人为年仅4岁的德娜(前)举行葬礼。德娜和她的4个同胞姐妹在以军29日的空袭中丧生。新华社发
12月29日,在加沙地带的杰巴利耶难民营,死者亲属痛哭流涕。这个家庭的5名同胞姐妹在以军29日的空袭中丧生。
新华社发
新华网拉姆安拉12月29日电
特写:中国侨民讲述空袭中加沙人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华春雨 齐湘辉
早就听说巴勒斯坦加沙有一位名叫杨阳(化名)的中国侨民。但令记者意外的是,在以色列27日开始向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的这段时间里,她仍居住在加沙。
29日,通过电话,杨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3天空袭。
“从空袭一开始,我们就不再出门了,每天都能听到外面传来的爆炸声,每一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都会让窗户、屋里的家具剧烈震动,幸好我家附近没有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机构,不然轰炸也很可能会殃及到我们的住处”。杨阳在电话那头说。
在嫁给巴勒斯坦丈夫之后,杨阳1994年来到加沙。今年7月,杨阳曾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12月2日,她和3个孩子才再次回到加沙,丈夫则因生意继续留在中国。
杨阳说,今年7月离开加沙的时候,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已经持续了一年。她走在街头能从当地人的眼神里感觉到人们对长期封锁的疲惫和无奈。封锁同样对她丈夫的生意影响很大,这也是他们当时决定回中国寻找机会的原因。而当她再次回到加沙时,没有想到加沙地带将会面临更大的打击。
现在,杨阳在加沙城东地区的住所每天会停电10多个小时,燃气供应也受到限制。但与许多当地人相比,她的处境还不算糟糕。杨阳说:“加沙地带北部的一些难民营,平常都会有长达三、四十个小时的停电,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像样的医疗设施,缺乏一切日常生活物资,很难想像他们在空袭中是怎样熬日子的。”
长期居住在加沙,杨阳本来已经对以军大大小小的空袭和军事行动习以为常,但她感觉这次的情况跟以往都不一样。“我印象里,以前以军从来没有对加沙地带采取这么大规模、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空袭,”她说。
杨阳说,现在加沙的街道上空空荡荡,店铺也都不再营业。在加沙生活,她平日里就习惯多储备些食品和物资,这一次杨阳也在家里准备了比平常更多的“给养”。
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杨阳在电话里的声音并不显得沮丧。她说,现在除了在中国做生意的丈夫和国内家人每天都给她打电话以外,位于拉姆安拉的中国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每天通过电话询问她的情况,这让她觉得并不孤单。
杨阳说,每次接到这些问候,她心里都感觉十分温暖。有了这些支持,她心里并不害怕,现在她只希望这一切能早点结束。
12月27日起,以军对加沙发动代号为“主角”的军事行动,这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对该地区发动的最大规模袭击,已造成逾千人的伤亡,针对以军这次袭击的起因及走势,记者采访了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殷罡。
记者:以色列这次为什么对哈马斯“痛下杀手”?
殷罡:2005年8月,以色列实施单边行动计划,从加沙地带撤离,彻底结束对加沙地带的占领。以色列原本计划是放下加沙,甩掉这个包袱,使巴勒斯坦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但是现在的局势是加沙全部掌握在哈马斯手中,形成了一个与以色列敌对的政权,所以以色列必须摧毁它。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