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业沦落 全球汽车版图将更改
美国政府12月19日宣布向美国汽车业提供174亿美元紧急援助,为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一根短期的“救命索”。这笔“救命钱”无疑将使美国汽车业暂时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对美国汽车业来说,拿到“救命钱”固然欣喜,但由此面临的种种限制肯定也会给它们带来巨大痛苦。
美国汽车业危机波及子公司及海外业务
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困难,将影响他们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成功开拓业务的子公司。多年来,每当美国汽车市场出现困难时,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在海外的经营单位就对他们起了支持作用。但德国盖尔森基兴的“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斐迪兰·杜登霍夫警告说,如果美国汽车制造商崩溃,将“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将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混乱”。
由于对通用汽车公司破产的猜测,其在欧洲的子公司——欧宝汽车公司(Opel)在德国消费者中的形象已经受到损害。并且,如果这种谈论继续下去,供应商将变得神经紧张。许多分析家认为,如果通用汽车公司寻求破产保护,他们怀疑欧宝是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生存下去。
美国汽车业沦落是“作茧自缚”的结果?
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美国汽车业的沦落更多出于内在原因。比如,居高不下的劳工成本、老化的管理机制以及没有适应“高油价时代”的经营战略等,金融危机不过是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汽车业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汽车行业历史上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汽车业的福利和相关政策相当优厚。说实话,即使没有现下这场经济危机,业界一般都认为,美国汽车业多年来所积攒下来的这个“高福利”问题,迟早会将这些巨头拉入危机的漩涡。就以通用汽车为例,一个熟练工的平均小时工资就比同在美国设厂的日系车代表丰田高出将近50%。高福利的确令人心向往之,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凝聚剂”,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一个合理的劳资成本结构仍是必须的,否则长此以往就会如美国汽车“三巨头”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第二个问题来自美国“三巨头”的多品牌模式。诚然,通用、福特的多品牌经营策略在中国因为赶上了中国汽车需求井喷的好时代,不仅在销售上大获成功,也率先抢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占有率。但这毕竟是特定时间、环境下的成功。在美国本土,“三巨头”正在为他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凭借着在世界上大举并购形成的多品牌王国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马自达和沃尔沃,福特旗下的其他品牌如阿斯顿马丁、捷豹、陆虎,几乎都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要知道,每个品牌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都须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第三,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利润的多功能运动型汽车和多功能轿厢车是“三巨头”主要的利润来源。“三巨头”在北美汽车市场上的份额,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三分之二,下降到如今的51.6%。尽管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美国市场汽油价格最近回落到2美元/加仑的平均价格。但预计这种降价是暂时的,一旦未来油价恢复上涨,消费者依然将对“三巨头”的高耗油车型唯恐避之不及。
全球汽车版图将更改
当前国际汽车业面临的普遍困境,也预示着汽车版图有可能再次发生大的改变。在国际汽车界,“六加三”(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大众和雷诺-日产六个集团,三个独立公司本田、宝马和PSA)的格局曾经稳定保持了一段时间。随着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分道扬镳,以及下一步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之间有可能发生的重组,国际汽车业的新版图、新格局将出现。
与国际汽车业版图变化呼应,全球汽车市场目前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汽车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为正处在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因此出现大幅度下滑,在短期内很难快速复苏。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就此表示,“美国汽车业之所以迅速入冬甚至濒临破产,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金融危机仅仅是此次美国汽车业整体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汽车业的沦落与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汽车销量急剧下降、汽车行业遭遇资金链断裂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政府的汽车救市行为对于深陷泥沼的巨型车企来说是杯水车薪。”
“美国汽车业现在或许只有通过改善自身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自救。另外,美国汽车企业也要不断寻求向新领域的发展,如开发新能源汽车,不管从战略上还是从具体的成本上,这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世红补充道。作者: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