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日—3日,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航天员》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同贺神七飞天共建创新中国--续写航天新篇章"院士专家研讨会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来自各个领域的四十多名院士及20余名专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2008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6年。16年中,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神舟一号"到"神州四号",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多天,从两人多天到神七圆满完成出舱任务,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脚印,中国航天人在世界航天史上书写下了"中国式跨越"的新篇章。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作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航天员中心,是我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选拔培养了中国首批优秀航天员,承担了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和试验任务,研制了环控生保、航天服、训练模拟器等上天产品和地面设备,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董重庆书记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陈善广主任在题为《新使命、新跨越、新篇章》的主题报告中表示,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要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接下来实现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重大战略目标中,立足于自主创新继续努力,为大力推进科学发展、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做出新的贡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潭秋介绍了舱外航天服研制的艰辛历程,中国航天英雄翟志刚也将自己的满腔激情融入到《飞天圆梦神州华夏、再续航天新篇章》的主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主题讲演,中国工程院顾国彪院士、陈清泉院士分别发表了题为《电机创新及自主创新案例》、《可持续发展工程哲学和自主创新》的主题报告。
在中国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全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新挑战,在我们辞旧迎新、开启改革开放新航程的关键时刻,诸多院士齐聚一堂,分享中国航天人的激动和喜悦,聆听中国航天人的激情与梦想,同时以高瞻远瞩的思想、理性的思考围绕创新议题,分享经验并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续写航天新篇章。这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乃至中华民族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日,“同贺神七飞天,共建创新中国——续写航天新篇章”大型研讨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1日,民间发明家金徐凯风尘仆仆赶往会务组报到,他将在会上与两院院士、航天专家共话航天未来,并就自己带头设计的新型采挖式太空马桶进行专题发言。据了解,他是本次会议中唯一获邀的民间代表、现任香港长康国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许多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常常发生便秘,不理想的太空马桶会让航天员难以正常排泄,即使能正常排泄,对排泄物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据介绍,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既安全又方便且经济地攻克航天员“太空如厕”的难题。
太空马桶造价仅1万元 “目前的太空马桶在使用时,宇航员大便前得先固定鞋子、下半身,然后屁股要紧贴着马桶座,并对准大便收集口,但稍不小心就会让粪便从马桶中飘出乱飞。”金徐凯形容说。
现有太空马桶就像吸尘器,在太空舱中吸一次粪便,会产生较多的废气。“还有大便前后过程中,粪便黏度不一样,吸力也须相应变化,小了吸不出,大了可能伤害人体,在国外实验过程中曾有地面实验人员肠子被吸出体外的事发生。”金徐凯介绍,这些都是现有太空马桶的局限。
2005年“神六”飞天后,金徐凯从新闻中得知宇航员如厕是一大难题。自此,金徐凯便有了研制太空马桶的念头。在对各国现有的太空马桶从原理到技术结构进行一番研究后,一个大胆想法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太空马桶能不能直接伸进体内采集,体内的粪便是不会飞散的,也不怕便秘……
来自各个领域的40多名院士、20余名专家及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航天员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表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航天工程将向实现交会对接、建立空间试验站和空间站等重大战略目标前进。
(来源:新华网综合)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