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财经观察:欧佩克减产保价目标仍面临考验
新华社记者杜静 刘昕
国际原油价格去年下半年跳水,从每桶147美元高位跌至40美元以下。近日巴以冲突导致油价反弹,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疲软使原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仍面临下行压力,2009年头几个月,油价能否止跌企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减产措施的执行情况。
然而,根据以往经验,欧佩克减产保价目标的达成,往往面临内忧、外患等多重考验。
欧佩克原油供应量占全球总供应量的四成多,其生产情况向来是市场判断原油供应的重要风向标。为阻止油价下滑,欧佩克去年9月以来累计宣布减少原油日产量420万桶。然而,欧佩克内部多年来一直存在分歧,以委内瑞拉、伊朗为首的“鹰派”和以沙特、科威特为代表的“鸽派”经常意见相左。即使作出削减原油产量的决定,由于一些成员国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执行起来也常常大打折扣。
去年油价开始暴跌后,欧佩克9月和10月两次部长级会议只宣布减产200万桶,11月举行的开罗紧急会议则根本没有宣布减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佩克成员国不愿割舍市场份额的心态。
就执行情况看,以去年10月的减产决定为例,欧佩克打算从11月1日起将原油日产限额削减150万桶,至2730万桶。但欧佩克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该组织原油日产量达到2880万桶,仅比10月份减少78.5万桶。减产决定得不到有效遵守,既损害了欧佩克的信誉,也影响了其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力。
此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原油生产成本不同等因素影响,欧佩克各成员国对油价底线的要求存在巨大差异。根据瑞银集团的报告,要实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伊朗要求油价达到每桶90美元,而沙特和科威特分别只要求油价达到每桶49美元和33美元。
从外部环境上看,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非欧佩克产油国异军突起,石油产量不断上升。因此,欧佩克任何调控油价的措施,如果得不到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支持和配合,都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也正是欧佩克上月邀请俄罗斯、阿塞拜疆、叙利亚、阿曼等非欧佩克产油国代表出席其阿尔及利亚部长级特别会议的主要原因。
在上月的欧佩克会议上,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并没有作出协同减产的承诺,这已经对市场心理产生了影响。对欧佩克成员国来说,俄罗斯等国若即若离的态度,也打击了它们的减产积极性,因为如果只有欧佩克一家减产,不仅可能无法换来油价的坚挺,还可能导致其自身的市场份额被该组织以外产油国蚕食。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