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形状的大型古瓷窑横亘在山坡上,数十万瓷器碎片层层堆叠……日前,我省黄山歙县发掘出了一座奇特的大型北宋龙窑遗址。在这片面积达3700多平方米的遗址上,密集地分布着青瓷和瓷器碎片。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近年来我省皖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窑遗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皖南地区当年手工业经济尤其是私人制瓷业的繁荣。
1月2日中午,歙县桂林镇新馆村瓦片山,记者走近了这座北宋龙窑。
时隔千年,龙窑的基本结构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窑厂的一边是依山而建的直线型瓷窑,其余的地方全都密密麻麻地堆叠着瓷器,有碗、碟、钵、盅等十几个品种。记者发现,瓷片堆积最密集的地方有一人多高,“瓷坑”深度达两三米。考古专家初步估计整个窑厂的瓷器可能多达数十万件。
“龙窑”是否意味着是给皇室烧制瓷器贡品的窑厂呢?这次发掘的负责人秦让平告诉记者,“龙窑”其实是烧制民用瓷器的民窑,名称源自瓷窑的形状。“你看,这个瓷窑长长的甬道用来摆放待烧的瓷器,像龙身;前面方形出口是出烟的地方,像龙头。这个窑规模在当时算比较大的,一次可以出炉数千件瓷器。”
龙窑现场虽然壮观,却让人疑窦顿生。首先,在这片数量庞大的瓷器群中,为何大部分瓷器都有所破损?其次,为何瓷窑的边缘部分沿线整齐地码放着很多瓷器残片,远远望去好像是用瓷片画出了瓷窑的轮廓?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次伴随着龙窑出土的瓷器确实大多数都是残次品,而且是人为有意丢弃堆放的,因为好的瓷器出炉后都拿去售卖了,剩下的残次品不值钱,所以才会被人当作砖块一样码放在瓷窑周围,起加固作用。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古人烧制瓷器要担很大风险。每次瓷器出炉时工人都要把封好的窑顶全部揭去,有一点不慎都可能造成满窑废品,血本无归。所以古代有些地方会有开窑前祭窑的习俗,可见人们对此有多重视。”秦让平说,从目前的情况推测,这个窑每次有烧窑失败时,人们就把残次品直接丢弃在瓷窑周围,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这片碎瓷堆积地。
“其实目前我们清理出的瓷器中有的只是在形状、釉色上有很小的瑕疵,但是都被丢弃了,这个窑厂对成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一个民窑都这么精益求精,可见当时皖南地区的制瓷业应该比较发达。”秦老师说,“这座龙窑的文物价值远在出土瓷器之外,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民间制瓷的工艺状况,而且反映了北宋年间我省皖南地区的手工业经济尤其是制瓷业比较发达。”(王俊)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