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特稿
本报记者 马竞 曹天健
“你在三鹿工作多少年了?”
“40年!”身着黄色囚衣的田文华满脸落寞,语调凄凉。
2008年最后一天,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的受审,让无数中国人在沉重中告别了多灾多难的2008。
有人说,三鹿集团能从一个村办企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田文华这个女强人,没有田文华就没有“三鹿”;也有人说,“三鹿”因问题奶粉事件从辉煌的巅峰跌入谷底,作为“三鹿”的“掌门人”,田文华是“第一罪人”。
那么,田文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她的背后有哪些人哪些事?她的跌落给中国的企业家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在田文华受审前后,记者走近她的“身边人”,试图还原这位备受争议人物的本来面目。
田文华时常告诫员工:不抓质量今天有饭吃,抓了质量明天有饭吃。她也曾大声疾呼,“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必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她甚至还提出了“突出强调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的解决方案
在三鹿集团内部,人们对这位前董事长的评价更多的是:固执、自信,为人低调但有干大事的气魄。许多老职工表示,三鹿集团从当初毫无名气的村办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奶粉业巨头,田文华确实立了首功。
有资料显示,田文华出生于1942年,1966年8月毕业于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1968年分配到当时的石家庄市牛奶厂(三鹿集团前身)工作,起初当兽医,之后负责财务工作。
“没有田文华就没有三鹿集团。”石家庄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春和这样评价田文华。
三鹿总部那块地20年前只是一个牛栏,一帮人在那里养牛。田文华当时是这一养牛场的兽医。1968年之后,田文华逐渐走上了三鹿领导岗位。1983年,更是田文华的一项重大决策,将三鹿带上了飞速成长的轨道。
“田文华对技术创新还是很有认识的。1993年前后,三鹿攻克了"奶粉配方母乳化"课题,从此之后,三鹿登上了全国奶粉销量冠军的宝座。”王春和说。
“田文华的几次决策每每带领三鹿集团一步一步走上新的台阶。”河北省品牌战略促进会秘书长武志辉曾在数年前与田文华有过几次面对面的接触,对田文华的品牌意识,他印象深刻。
也正是因为田文华的贡献,2008年,三鹿奶粉连续14年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液体奶进入全国前4名。三鹿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三鹿奶粉、灭菌奶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并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田文华的职务也从石家庄市牛奶厂副厂长,变为石家庄乳业公司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总经理,石家庄三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并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此外,她还曾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如今,三鹿大厦因问题奶粉事件轰然倒塌,但三鹿当年抓质量管理的故事曾在集团内部广为流传。
一年夏天,三鹿负责收奶的员工柴艳芳随公司车队拉着检测设备来到离石家庄市不远的一个奶站,所有的奶已经挤好,送奶的农民都希望自己送的牛奶会通过检测,两个小时过去了,奶站上只剩下一吨没有通过检测的牛奶,农民们苦苦央求能够收下不合格的奶,即使价格便宜些也行。
柴艳芳知道,这是前一天没有通过检验的牛奶加上今天的新牛奶稀释后的牛奶,如果今天不收走这些奶,明天他们还会将新的牛奶加在这些不合格的牛奶中。柴艳芳回忆说,按照三鹿领导的指示,柴艳芳答应收了这些奶,但是,在收购之后,她将早已准备好的红色食用色素向这些奶桶中撒去。
“白色的牛奶刹时变成了血红,我流下了眼泪,在场的奶农也流下了眼泪。公司虽然在经济上受到一定损失,但我们赢得了奶农的心,也赢得了三鹿的信誉。”柴艳芳说。
田文华也曾时常告诫员工:不抓质量今天有饭吃,抓了质量明天有饭吃;不重视质量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重视质量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不重视质量的员工不能当管理者。
三鹿集团的官方资料强调,三鹿集团专设了100名检测人员组成的检测中心,设备有从德国进口的乳成份分析仪、美国进口的微生物快速分析仪、英国进口的马色斯微生物快速分析仪和抗菌素仪等。这些设备可以对“乳品中全部指标进行检验,其中包括许多专业检测机构无法检测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指标”,“在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都实行严格自检、互检和专检”。
然而,此次“问题奶粉”事件中,三鹿的质量关卡似乎统统失去效果,奶源环节也被爆出是添加三聚氰胺的重要环节。昔日广为流传的小故事也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田文华曾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大声疾呼:“面对近年来屡屡出现的苏丹红、劣质奶粉等事件,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必须尽快制定、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她还提出了“对正规食品加工企业,突出强调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的解决方案。
早在数年之前,三鹿就逐渐有很多质量问题投诉事件发生,但都被三鹿公关“搞定”。一位知情人士回忆,有个投诉说三鹿收了40多头得了肺结核的奶牛的鲜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但一顿“饭局”封了所有人的口
不爱张扬,低调沉稳,这是业内人士给予田文华的共同评价。在田文华位于三鹿集团总部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既没有红木家具,也没有豪华摆设。
“复写纸多开了几张都会被她无情地检查出来”,“请客吃饭连菜谱都要亲自过问,生怕有人趁机铺张浪费……”一位自称“与田文华本人很熟”的李先生透露了田文华工作中的两个细节。在他眼中,田不仅生活俭朴低调,有时候甚至精打细算到了“抠门”的程度。
然而,在庭审中,检方的起诉书却还原出了三鹿事件中的另一个田文华:
早在2007年12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部分婴儿使用其所生产的婴幼儿系列奶粉后,出现尿液中有红色沉淀物等症状。
2008年5月17日,三鹿集团客户服务部书面向田文华、王玉良等集团高层通报此类投诉的有关情况。
田文华在8月1日已经得知三鹿集团送检的奶粉中已含有三聚氰胺。当时,全国已有众多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出现泌尿系统结石等严重疾患,部分患儿住院手术治疗,多人死亡。
三鹿集团在明知其婴幼儿系列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下,并没有停止奶粉的生产、销售。相反,田文华等三鹿高管的反应是:暂时封存仓库产品,暂时停止产品出库;以返货形式换回市场上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用含量低的产品逐步替换市场上三聚氰胺含量高的三鹿产品。
经检测和审计,从2008年8月2日至9月12日,三鹿集团共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69批次,总量约813.74吨,销售金额约475.61万元。起诉书指控:“三鹿集团生产的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患病婴幼儿的检查和医疗救治,众多奶制品企业和奶农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了重大影响,经济损失巨大。”
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其实,早在数年之前,三鹿就逐渐有很多质量问题投诉事件发生,但都被三鹿公关“搞定”。
“我印象中有一次有个投诉是说三鹿收了40多头得了肺结核的奶牛的鲜奶。”据这位人士回忆,那次事件虽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但一顿“饭局”封了这些人的口。
不管田文华昔日有怎样的口碑,她终究是商人。在金钱和道德的博弈中,田文华选择了企业利益,放弃了社会责任。然而,市场机制不可能容许一个人以牺牲他人尊严、权利、利益的方式增进自己的利益,社会最终必然也会用法律严惩这些行为
一场事件令三鹿集团将近五十年的“生命”嘎然而止。扼腕叹息之余,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思。
分析人士指出,不管田文华昔日有怎样的口碑,她终究是商人。马克思早就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在金钱和道德的博弈中,田文华选择了企业利益,放弃了社会责任。
在庭审中作最后陈述时,田文华也对此进行了反省:“我们忽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给婴幼儿及其家庭造成了痛苦,我也是一位母亲,这样的状况是我们没想到的,我撕心裂肺、痛苦万分……”一阵哽咽后,田文华表示愿意接受一切惩罚。说完,她从椅子上站起来,面对法官鞠了一躬。
而在此前不久,一项2605人参与的在线调查显示,53.4%的人认为中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选择原因时,74.5%的人选择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还不够;74.0%的人认为原因是社会上对企业的监督和制衡的力量都很弱。
“田文华和三鹿的骤然崩溃,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下,许多企业家可能都相信,把企业做大、做强才是硬道理。出于对业绩的追求,一些企业家对道德和法律缺乏敬畏,甚至为此不择手段,缺失了做人的最基本的伦理自觉和法律意识。”一位分析人士说,从长远来看,市场机制不可能容许一个人以牺牲他人尊严、权利、利益的方式增进自己的利益,社会最终必然也会用法律机制严惩这些行为。
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这项调查显示,77.9%的人认为整个社会应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69.4%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监管,防止企业的违规操作。或许,这一民意调查正是问题的答案。
编后
有人说,2008年的下半年是中国企业家的“滑铁卢”。事实也是如此,问题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不仅让某些企业家们卷入丑闻,而且也让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
“三鹿”的倒掉,让我们警醒企业家责任缺失给社会、企业自身以及所在行业带来的严重影响。田文华的结局,或许能给一些企业家提供一个自省内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