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1月7日电梅新武、特约通讯员李元军报道:笔者日前在兰州军区装备部新建的军械装备保障基地看到,修理流水线上一片繁忙。随着军械装备“维修综合平台”的建成使用,军区武器装备的大中修能力大幅度提高,一度困扰部队的新型军械装备保障难题得以较好解决。
近年来,各种新装备大量装备部队,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保障难度越来越大,以往各管一摊的作坊式维修保障远远不能满足新装备保障需求。新装备保障难题如何破解?兰州军区装备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走综合集成之路,整合军械雷达维修所、军械器材仓库等单位的保障资源,打造集约化综合保障基地。
整合资源,打造“维修综合平台”。据军械装甲部部长魏泽刚介绍,他们把原来分散在3个营区的维修人才、修理工间、装备器材等资源集中到一起,建成了综合保障技术区;通过请领、自购、自制、自编等办法,为基地配备了先进的工装设备和精密仪器仪表1000余台;依托全军综合信息网,建立了面向军区部队各级军械部门和修理分队的装备技术保障网,实现了军械装备技术保障指挥、远程技术支援与教学等多种功能。
内联外协,创新修理模式。针对新装备技术密集、结构复杂、涉及多个专业等特点,他们打破专业界限,探索多专业联合修理模式。通过引进人才和设备,拓展了一批新的修理功能。与军内外11家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协作单位派技术专家和修理骨干,参与新装备复杂系统的维修。
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综合维修平台”的保障效益日益凸显。某型自行火炮科技含量高,过去基地只能维修其底盘,如今,基地能够对其火力、火控、雷达等5大系统进行全面修理。目前,基地已具备近百种武器装备的大中修能力,能够实施上级赋予的所有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
左图:保障骨干对火炮进行检测维修。李元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