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案新观
圣心儿童院死婴之谜 解放初南京市法院判决首起涉外案件
程堂发
1950年5月11日,《新华日报》编辑柳嘉禾接到江苏南京圣心儿童院打来的电话,说他惟一的女儿柳欠欠被开水严重烫伤。柳嘉禾闻讯心急如焚,他叫上妻子急匆匆赶往圣心儿童院。
次日,年仅两岁的柳欠欠不幸夭折。柳嘉禾夫妇悲痛至极,他们认为孩子的死都是因为圣心儿童院疏忽大意、玩忽职守所致。事件发生后,南京各界群众纷纷谴责圣心儿童院的行为,要求调查事故原因。当时的南京市委决定,由市卫生局、中央医院等11家单位组成调查组,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与此同时,柳嘉禾也将圣心儿童院告到南京市人民法院。法院首先对柳欠欠的死因进行法医鉴定,结论是,“柳欠欠系沸水重度烫伤,引发酸中毒猝死”。
圣心儿童院是外国天主教在南京开设的一家慈善机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爱尔兰修女马哥能租赁宁海路32号,创办“方济幼稚园”,后开设圣心儿童院。1944年,马哥能调离南京,阿根廷籍修女任玛继任院长。1948年春,圣心儿童院迁入广州路72号新址。新开设的圣心儿童院部门增多,机构扩大,任玛负责全面工作,医院具体工作由法籍修女华安德负责。华安德来中国前在巴黎一家教会医院当护士。同年9月任玛离任,由爱尔兰籍修女兰义德任院长。
圣心儿童院除新大楼及附属建筑外,院内还开辟菜地、牛栏,所产蔬菜、牛奶,均供院内人员使用。
调查组在调查中了解到,圣心儿童院有个规定,凡进入儿童院的婴幼儿童,必须由监护人填写一份“申请书”,并签字画押,这张申请书实际上是一张“卖身契”。根据“申请书”所做的统计显示,1948年1月至1950年入院儿童577名,被领养121人,死亡372人,死亡率竟达65%。
调查组于6月10日,委托中央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等单位,对圣心儿童院的婴幼儿童进行了一天的体检。接受检查的117名孩子普遍发育不良(体检报告保存至今)。
据此,调查组找到兰义德和华安德,提出:圣心儿童院应承认由于自身疏忽,烫死柳欠欠,并公开向市民道歉;应赔偿柳欠欠的医药费、埋葬费及养育费。对此,兰义德、华安德以沉默表示对抗。一周后,兰义德发表意见:“必须有明文判决书认定,否则不予考虑。”她还在致南京市民一封信中说:“我院以慈爱为本,绝无害人之意,柳欠欠系肺炎致死,与本院无关,圣心儿童院是无辜的。”
为了让证据更有力,调查组再次请南京大学法医科对柳欠欠的死因进行鉴定。根据原X光片及肺叶切片剖验确认,因圣心儿童院照顾疏忽,致柳欠欠烫伤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使伤口感染死亡。
市法院也再次请中央医院权威医生进行鉴定,结论是“该童肺部无发炎象征”。
虽然有了权威鉴定,但兰义德、华安德仍极力推卸责任,百般狡辩。
调查组又深入圣心儿童院。经过向看护人员和勤杂人员调查得知,圣心儿童院根本没把孩子们的生死当回事,这里的修女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发指。她们经常说,孩子死了,是“上帝召唤去了”。每有孩子死去,修女便把孩子身上的衣服脱光,用报纸裹上,草绳扎好,凑到三两个,就用一只装罐头的纸箱盛着,放在一间小屋子里。院里每天都有小孩死掉,夏天隔一两天埋上三两个,冬天常常是五六个死婴一块埋,最多一次埋了7个死婴。有时孩子还剩点气,修女竟然也一包了事。解放前,死孩子扔到青岛路的乱坟岗上,是圣心儿童院杂役张王氏负责掩埋。解放后,怕解放军岗哨看见,改埋在院里了。勤杂人员受调查组指派在圣心儿童院的蚕豆地里,一连挖出尸骨120多具,有些小尸体和裹着的报纸尚未腐烂。婴儿的手和脚原来是被草绳捆住的,而现在却很松,说明捆绑时孩子还能挣扎!
在大量证据面前,兰义德无可奈何,自言自语地说:“这下可让你们揪住了尾巴。”
不久,调查组向南京市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在法庭上,调查组成员和圣心儿童院的代表当面对质,在有关婴幼儿人数问题上,双方产生分歧,法庭要求双方提供证据,圣心儿童院不得不把法文本《领洗人名册》交出来(这本《领洗人名册》现藏南京市档案馆)。这本名册记录着圣心儿童院婴幼儿童的接收死亡人数。这些数字都是由院长兰义德亲手填写的。
兰义德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罪行一一记录在案呢?原来她有自己的盘算。她收容一个婴儿记一个婴儿,可以多多换取社会上的施舍,以满足她们不断膨胀的享受欲。她以麻木不仁的心态填写死亡名册,也是死一个填一个,她要用死亡数字打动社会上的怜悯和恻隐之心,于是又一批救济唾手可得。失算的是,这一死亡名册竟成了证据!
南京市法院根据大量的人证和物证,于1951年1月25日判处不负责任,并擅自用药,过失致人死亡的华安德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永远驱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院长兰义德疏忽领导及监督责任,疏忽儿童生命,致发生多起儿童疾病死亡,且擅自广散传单,歪曲事实,掩饰罪行,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永远驱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圣心儿童院赔偿柳嘉禾损失人民币200万元,并在报纸上向全市人民赔礼道歉。
编后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今日重温此案,令人再次感受证据的力量。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百般抵赖的事情并不罕见,但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这种抵赖多少让人嗅到了一些蔑视和仇视的味道。但办案人员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收集了大量无可辩驳的确凿证据,令这蔑视荡然无存。
抵赖行为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消失,或许抵赖还会生出许多变种,这需要办案人员比五十多年前更会利用科学,更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更富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