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八日电 题:外资抛售中资银行股 “完美出逃”还是“得不偿失”?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全球银行业在金融海啸裹挟的经济寒冰中瑟瑟发抖之际,中资银行还有着另外一重苦涩——外资抛售的乌云正在他们头顶堆积。
从瑞银到美银,再到出现在市场传言中的李嘉诚基金会,中资银行股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外资抛售的“重灾区”。
出于自身财务状况考虑,以及对未来经济、资本市场的淡看预期,外资在风雨飘摇的艰难时世中抽身而退似乎无可厚非。七日遭遇美国银行减持的中国建行便表示,减持为正常的市场行为,建行对此表示理解。
然而,“胜利大逃亡”的机构投资者在收获了真金白银之后,却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就是中国银行业投资的“黄金时代”是否已告终结?
在中国央行连续降息,银行息差缩窄情况下,中资银行盈利放缓似乎已在预见之中。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周三称,由于信贷成本上升以及收费收入放缓,今年内地银行的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之利润率将收窄百分之五十。
然而,在全球各大经济体深受金融危机拖累之际,中国却依然是未来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而基于对中国经济成长的信心和中国银行业基本面的信心,中国银行业仍旧是外资投资的“黄金地带”。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便笃定认为:相较于西方银行业,未来中资银行的盈利水平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外资不会出现集中性大规模出逃情况。
他表示,目前外资出逃的数量尚不是太大,外资出逃虽会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产生影响,但对中资银行的经营却并无大碍。
郭田勇甚至表示,“若干年后回头看,当前的外资疯狂出逃,有可能是得不偿失”。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持相近的观点。他表示,去年中国银行业盈利水平很高,今年在去年的基数水平上提升虽有一定困难,但达到持平甚至有所增加仍有可能。“如果外资不再投资中国商业银行的话,那么对他们而言将是个很大的损失”。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表示,没有必要过分看重外资减持中资银行股。对于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中资银行而言,完全有能力走出眼下的“泥沼”,而进一步看,中国银行业欲真正走向强大,长期依赖外资似乎亦并不可行。
“外资狂抛中资行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自保”,郭田勇建议中资银行当此关口“以不变应万变”。“埋头干好自己的事情,练好内功,在经济出现调整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才是回应外资抛售的最好方法。”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