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1-09 03:46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今年寒假,朔州市平鲁区上小学六年级的潘星星和父母不用再为是否退掉临时在城里租住的房屋而犯愁了。因为这个学期,他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凤凰镇寄宿制小学上学,全家人也因此结束了“漂在城市”的生活。
和潘星星一样,如今在平鲁,由城里返回乡村学校就读的孩子已经有98人,而且还有不少人正打算转回乡村寄宿制小学就读。当地教育局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今年新学期开学肯定会出现更大的学生回流潮。
虽然目前我省农村已经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在不少地方,农村学童进城上学仍然成风。那么农村学龄儿童为何热衷进城上学?其背后折射着怎样的农村求学困境?而平鲁区又是凭什么把进城的孩子召唤了回来?
1、进城求学背后的无奈 潘星星和曹元居住在凤凰镇周边的村子里,原先在村子里的学校上学。可后来,“娃娃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村里小学难以为继。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不得不把他们转到离家甚远的城里一所小学就读。
两个孩子的经历只是众多农村孩子的代表。以平鲁为例,曾几何时,这里的教育并不尽如人意。高中学生流失严重,初中学生大量流入城里或流失,乡镇中学每况愈下。而农村小学,平鲁区上个世纪90年代有400多所,基本上一村一校,点多面广,布局分散,严重浪费教育资源,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加之近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作用和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小学少则四五人,多则二三十人,10人以下的占40%。80%的学校为单师校,复式教学。
许多农村家长慌了,不惜重金也要把自己的孩子弄进城里的小学。农村小学人越少越办不好,越办不好人越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如今,两个孩子同时返回了凤凰镇寄宿制小学上学。曹元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儿的学校条件比城里的还好,老师教得好,吃得也很好,而且每周还能洗一次澡。
潘星星很懂事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城里上学住校一学期得花800元,如果不住校要花400元,但得租房子,房租也要1000元。可如今在凤凰镇寄宿制小学上学,只需要给学校交面粉10斤、油10斤、莜面30斤等食用物品,而这些都是自家种的,父母的负担大大减轻了。
记者了解到,有的寄宿制小学每月只收50元的伙食费,除此之外,学校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就连孩子们的被褥、校服、洗澡用品都是学校统一配发。
2、教育的山乡巨变 平鲁教育状况的改变,来源于区委区政府的审时度势。经过全面调查研究,当地决定牵住学校布局调整这个“牛鼻子”,加速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2007年,投资2.1亿元建成的区高中李林中学校园投入使用,完成了打造全省一流高中的目标。进而,平鲁区确立了“中学办到城区,农村小学集中在乡镇”的思路。整个平鲁区的教育版图就此划定。
2008年春,平鲁在充分考虑到生源变化的基础上,决定投资5000万元为每个乡镇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寄宿制小学,投资7000万元,在城区周边新建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
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宿舍,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齐全的专用教室和后勤服务室,标准的运动场,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远程教育室,每个教室安装有电视机、DVD……去年秋季开学,12所整修一新、美丽典雅的园林式小学出现在平鲁的山庄窝铺。省人大代表组队对平鲁寄宿制小学进行调研,代表们连连称赞,山区里会有这么现代化的小学,真是让人惊叹。省教育局有关人士在参观学校后也这样说,市里面的学校也比不上这村里的学校了。
在榆林乡寄宿小学一位叫周雄的小学生记忆中,过去的学校是这个样子的:校舍又破又烂,有的还是危房;校园里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堆土,雨天一地泥;教室里稀稀拉拉的几个学生,老师忙乎着同时上几个年级的课。而如今,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的美丽的校园景色迥然不同,不仅安了灯,而且教室、宿舍,哪儿哪儿都变了,愿学校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在上学期,有32年教龄的刘有势老师还在黑辛庄小学执教,连幼儿班和三个年级加起来,凑了10个学生。他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一肩挑。如今说起寄宿制小学,他感叹道: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我们总算熬出头了,农村娃们也熬出头了,孩子们也都回来了。
3、软硬件大提升 记者在平鲁区采访,正逢大雪,气温骤然变冷。然而,在双碾乡由原乡中学刚刚改造一新的寄宿制小学里,学生们告别了往年冬季冰冷的教室,早早用上了暖气。
高石庄乡可以算作是山西最北边的一个乡镇,在这里,记者看到,二层楼的乡寄宿制小学窗明几净,生活区干干净净,洗澡、理发、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
这些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区里的要求,所有的寄宿制学校必须达到“五式目标”,即生活保姆式、饮食营养式、校园园林式、管理封闭式、生活娱乐式。全区所有寄宿制小学都配齐了生活教师,师生同吃、同住、同活动。除保证每人每天一杯牛奶或一颗鸡蛋外,还合理搭配饮食结构,让学生尽可能吃得舒心。校园绿化则不拘一格,营造着舒适的氛围。为了改变寄宿生单调的校园生活,学校购买了各类文娱器材,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技能比赛活动,丰富着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不过农村教育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硬件,主要是师资问题。寄宿制学校在提升教育软件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平鲁区检查组在对寄宿制小学的一次检查中,当让一所学校的校长拿出教师花名册时,该校校长却迟迟拿不出来。
平鲁区负责人对记者说,如果一名校长连自己教师队伍的情况都不能掌握,那还能算作是一名合格的校长吗?目前,我们的硬件设施上来了,但软件普遍存在一定问题,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校长不称职,老师队伍不整齐,存在年龄老化现象,有的学校40岁以下的老师才二三个,50岁以上的居多。还存在一些老师在乡学校领着一份工资,却到城里的学校去教书的情况。
为此,平鲁区对全区学校教育质量、老师配备进行了摸底调查,决定对寄宿制学校校长排名打分,实行淘汰制。同时抓好老师的配备,考虑到新学期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学生回流潮现象,区里决定通过公开考试广招老师,配备强有力的老师队伍。
这个消息让长期临时代小学英语课的杜老师很兴奋,他对记者说,只要有公平的用人机制,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正式进入这所学校当老师。
记者感言: 2008年上半年,记者曾对平鲁区乡村学校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当时,校舍破烂,教室里学生稀稀拉拉。学生流失严重,老师们代课的积极性也不高。短短几个月后,记者再次走访这里,惊奇地发现,一座座现代化的寄宿制小学拔地而起,以前流失的农村娃正陆续返回乡村就读。
近年来,农村因生源大量流往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城而出现的农村“空壳校”现象较为严重。教育不平等主要是教育硬环境和软资源的不平等,要想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需要各项政策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倾斜,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解决师资上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深层次矛盾。
如今,平鲁区在解决乡村学校硬环境的基础上,正在努力改善软环境,相信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本报记者安玉周江 本报通讯员王树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