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小
昨日,考察队在东洞庭湖江滋河口发现28只野生麋鹿,这是东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洞庭湖第一次发现这么大的麋鹿种群。图/记者华剑
科考队员任师傅捡到一个麋鹿的角,指着角上未干的血迹说:这有可能是麋鹿打架的时候受伤,然后自然脱落的。图/记者华剑
28只野生麋鹿,昨日在东洞庭湖江滋河口被考察队发现。这是东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洞庭湖第一次发现这么大的麋鹿种群。
顺着蹄印发现麋鹿群 昨日早上,麋鹿专家组从君山乘船往湖区深处出发。出发时,附近的渔民反映称,去年11月份曾发现3只麋鹿,一杨姓渔民还说曾发现了一只已经死亡的麋鹿。“脚上绊了绳子,鼻孔流血。
”渔民估计,很有可能是冬汛时涨水淹死的。
就在大家为此惋惜时,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桑站站长高大立接到一个好消息,在专家制定的行程路线上渔民发现了17只麋鹿。消息令人振奋,船向湖内进发。冬季的洞庭湖,昔日的深滩已成为一片沼泽地,沿途,有天鹅等各种珍贵的鸟类在觅食。下午1时左右驶到江滋河口,专家们开始走上泥滩,寻找麋鹿的踪迹。
在泥滩上,一串有如牛蹄的脚印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就是麋鹿的脚印,而且是新鲜的,很有可能麋鹿不久前就从这里经过。”高大立根据诸多的脚印分析称,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麋鹿群,而且大多数都已成年。
随后,麋鹿的粪便也被发现,这些发现令大家非常兴奋。然而四处茫茫一片,并没有发现麋鹿的踪影。专家开始用高倍望远镜顺着麋鹿足迹的方向搜索。“麋鹿,好大的一群。”忽然,一名观察员大叫起来,透过望远镜,在约900米远的一片芦苇丛附近,一群麋鹿躺在地上休息,只有一只麋鹿站着,警惕地望着四方。
首次发现这么大的种群 为避免惊动麋鹿,在远远观察了一阵后,专家们慢慢靠近。当距离它们600米时,又有麋鹿站了起来。在这个位置,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它们的举动。它们正悠闲地躺在泥滩上晒太阳,一只小麋鹿偎依在母亲旁,甩着尾巴,非常亲昵,而两只淘气的麋鹿,用头互相顶,在河滩上戏耍着。
越靠越近。麋鹿站起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离其300多米远时,所有的麋鹿都站了起来,它们警惕地看着人们。专家们仔细地数了一下。“一共有28只。”当再一步靠近时,领头鹿带着一群麋鹿开始跑了,跑了约百米远,它们又停了下来,望着人们。“再也不能靠近了,300米是它们的警戒距离。”据高大立说,麋鹿喜欢在湿地生活,由于其警惕性高,奔跑速度快,每小时能达60公里,所以,至目前为止,保护区内还没有有关它们的一张清晰的影像。自1996年在洞庭湖出现麋鹿后,他先后曾来到这里8次,虽然能看到麋鹿,但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在保护区内发现这么大的种群。在这之前,曾听到渔民反映说有一次发现50多只。
“这说明这个家族繁衍得非常好。”高大立说,渔民反映的17只麋鹿很有可能是生活在洞庭湖的另外一个大家族。
探究麋鹿自然野化之谜 发现麋鹿后,来自江苏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王立波、任义军两位专家开始在泥滩上仔细搜索。在地上,任义军发现了一个麋鹿角,角的一段已经断裂,角上依稀还有血迹。他分析说,这应该是自然脱落不到一个星期,这只麋鹿在5岁左右,体质并不是很好,其角的断裂应该是在长茸期和同伴争夺食物导致的。
任义军介绍,洞庭湖的麋鹿是目前全国自然条件野化程度最高的,它从自然保护区逃跑出来后,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完成了自然野化的一个转变。“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研究它,将可以为其它濒临灭绝、目前人工饲养的物种的自然野化提供宝贵的经验。”任义军说,但目前,这一切依然是个谜,仍须仔细研究,进行探索。
麋鹿传奇的经历 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频危级物种。因为“面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它曾为我国所特有,清朝时,野外生存的基本灭绝,主要是在皇家猎苑圈养。
1865年,法国传教士爱尔温·大卫以20两白银为代价弄到了一对麋鹿骨、皮,经鉴定,被确认为从未发现的新种。1866年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动物园中。1900年秋,八国联军联合侵华,麋鹿便在神州大地上绝了迹。
1956年4月,英国伦敦动物学赠送两对幼仔给中国动物学会,在离别故土半个多世纪后,北京动物园中又重新出现了珍兽麋鹿,1985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努力下,英国政府决定,伦敦5家动物园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1991年,位于石首长江故道天鹅洲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成立,1993年、1994年共引进麋鹿64头。
1996年,湖北、湖南发生洪水。被洪水冲出来的麋鹿,游过长江来到洞庭湖范围活动。随后,洞庭湖发现麋鹿的踪迹逐年越来越多,在2007年1月至4月期间,保护区组织的2次野外监测中,发现了10只麋鹿相对稳定地活动在保护区红旗湖一带。(潇湘晨报记者童辉 实习生 黎维)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