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经济

危墙之下中国公司应慎闯海外并购“炼狱之门”

  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年际之交,借助某些视觉媒体狂刮“直击”式的渲染“风暴”,美国金融危机瘟疫般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圣诞节加沙重燃战火,更著全球经济下行的凄风苦雨。从去年9月以来,以雷曼破产为标志,直到年末外电曝出大型华尔街公司多年对投资人隐瞒对前纳斯达克主席马多夫骗局的怀疑,国际油价和股市持续暴跌,华尔街辉煌不在,美国信用遭遇毁灭性打击,全球一片“救市”、“抄底”的鼓噪。
因为我在几个月前出版了《炼狱之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新闻背后》一书,在油价跌破40美元/桶时接到了许多相关追问,诸如:这个2005年没能成功的中国企业最大、最轰动西方的收购美国企业的案例,其后油价一路暴涨,一直被认为是个极大遗憾,而现在油价“过山车”,又折回了05年水平,又是否该为这个失败庆幸了呢?外电新年伊始又在评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次抬出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说其失败让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企业参与油气行业并购的趋势登上了报纸头条,并成为近年来最显著的趋势。

  搞好自己的事胜过抄别人的“底”

  其实关于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成本问题我在书中已经说得够多,因为那时侯国际油价还不到50美元/桶,而尤尼科显形与隐形资产的平均收购成本低于20美元/桶,其物有所值似乎是不容怀疑的。在2008年最后一天的上午,我和中海油股份公司总裁周守为讨论了若干问题,他毫不怀疑“假如那次收购成功,我们现在已经赚钱了”,遗憾的是这并不能成为今天某些人“抄底论”的依据,海外收购时机为金,价格为王。“此一时,彼一时”,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而敏锐地审时度势。而在当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诡谲之际,反倒应该更多一份小心,姑且不论能否抄得到“底”?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把钱扔进的我们并不熟悉的“海”里?美国金融危机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利益驱使的贪婪让号称世界上最完备的资本市场的监管形同虚设,我们多年来视同金科玉律的国际游戏规则竟是如此靠不住!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国的机会在于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制度建设;而中国企业最要紧的是反思美式透支未来、借贷投资的经营理念,果断停止好大喜功以规模扩张为偏好的投资冲动与安然式的多元化经营,着眼于国内市场的主业建设与开发,特别应该重视和解决既往经济运行与金融资本市场的顽疾与结构性问题,认真总结那些受到公众关注的中国公司海外收购案例中暴露出的涉及内部治理与管控的种种核心问题,有效推进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与重组。

  海外并购之殇难圆浪漫梦想

  中国企业经理人在谈论目标项目时常常会借题抒发自己的远大梦想,然而资本的现实却无不显现着金融、资源、战争之间的诡吊与残酷。

  2008年国际油价“过山车”堪称险恶,一年前的此时,国际原油期货逆势而动突破100美元/桶,7个月便冲至近148美元/桶。随后华尔街投行们继续鼓噪看高200美元/桶。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化的轮番冲击之下,资金链断裂的压力终于让国际油价低下了高昂的牛头,急速震荡下行,年前跌破40美元/桶,年度最大跌幅超过70%,年线以一条接近50美元的长上影线收盘。油市的血雨腥风无情地洗劫了无数大小投资者,致使一些知名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

  新年来临,中东地区局势不明朗;俄乌斗“气”欧洲遭殃;未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非洲依然不太平,海盗横行迫中国海军远征护航……石油依然是“命门”,华尔街日报元旦过后开门便报“中国补充战略石油储备推高油价”,说“美国寻机增加石油储备,中国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美国能源部称﹐随着油价下跌,预备今年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补充到上限。”“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長張国宝罕见地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中国应利用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的时机增加石油储备”,就在元旦全中国放假期间,国际原油期货两日大涨18%,返冲50美元。既然是同时都在做的事情,为什么中把“高帽”戴在中国头上?

  美国金融危机迫使世界进入现金为王的时代,中国为了应对危机及时对内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计划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铁路和公路建设上,它势必造成中国对包括石油、铁矿石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依存度增加。需要警惕的是,大量工程上马可能再次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爆涨,这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年底“中国海外收购不成功率达70%、交学费2000多亿”的议论让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不知这些数据是否精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收购的时机不对。国际资本市场极其现实,不懂也不会在乎中国经理人们的光荣与梦想,分析中国企业折戟海外并购市场教训至少有三:一是不计成本的维护所谓“产业安全”极可能是个“伪命题”,即使是资源性收购也有边际成本;二是不要把手段当战略轰轰烈烈出海收购,海外收购只是“走出去”战略的一个内涵;三是中国企业必须以完整行业主体面对跨国巨头,否则弱势地位难以扭转,海外并购预期也难以乐观。

  海外“抄底”不如先行“自赎”

  如果说16年前中国公司海外上市是“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改制的目的大于融资”,那么在2005年中国股市跌破千点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感受“贱卖”和“宁与外戚”的指责,随着2006年牛市的到来,海外上市的骨干企业踏上了回归之路,但是扭曲的资本市场让这些海外上市公司更加饱受国内公众的指责。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股市一片暴跌,客观上阻止了这种畸形回归的进程,但却为中国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自赎”机会。客观地说,那些质地良好的中国公司自打海外上市以来,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乃至并购重组市场,都是国际炒家的“心头好”,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这些公司股票的升值潜力远远大于市场标价,这也是当年中海油为什么宁愿以巨额全现金竞购尤尼科的原因之一。

  2009年中国股市开盘第一天“日本上市公司踊跃回购股票”的消息值得注意,报道说:尽管日本公司素有囤积投资者现金的名声,但股市暴跌已推动它们踊跃回购自身股份,数量接近历史纪录。股份回购可以通过减少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和股票发行数量,来增加投资者的回报。美国SteelPartners等维权活跃分子基金也普遍要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可能有些经理人只是因为公司的股价太低、出于维持股价的动机而进行股票回购,但是这种在股市崩溃之际的自救与自赎,对于质地良好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一种危中之机,相比斥巨资去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外资产,其安全系数不知好过多少倍。试想那种海外并购中不足个月的“尽职调查”果真尽职,怎么会有那么多知名公司上当受骗?金融海啸已经到来的时候,怎么还会有中国公司被来自华尔街的并购顾问紧锣密鼓忽悠的抄了大顶?与之相反,在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的时候,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回购自己,除了抓住机会,规避风险,还显示出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和资本市场技巧的成熟。总之,此情此际中国公司应该逆向思维,慎言与国际“接轨”,慎闯海外并购的“炼狱之门”,修好自家“跑道”,等待与捕捉未来的时机。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尼科 | 尤尼科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