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双赢” 此次重组被业内解读为“双赢”模式:对煤炭行业来说,发展煤化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对化工行业来讲,煤炭企业的介入可保证资源的供应。
“这次国企重组不是为重组而重组,也不是单纯的合并,关键是要做大做强,培育和发展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庚茂在上述企业揭牌仪式上表示。
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樊万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河南几大省管企业的强强联合,有利于提升产业集中度,拉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有利于形成合理规模,增强煤炭、化工产品的市场定价主导权。
据了解,此次组建两大煤炭化工集团所涉及的七个企业均是在河南省乃至同行业中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中,平煤集团是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和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神马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
“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比较明朗,就是要向大企业、大集团倾斜,资源及生产要素正在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张保盈表示。
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务院大力整合煤炭资源,规划建设13个国家级煤炭基地,加快形成5000万吨级或亿吨级以上规模的大型煤炭集团成必然趋势。河南、山西以及安徽均加快了资源整合重组的步伐。
“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河南打造大型的企业集团,煤炭和煤化工的亲密结合,有助于优势互补,抵御风险,开拓市场。”樊万选认为,“船大顶风浪”。
时值岁末年关,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的力度明显加强。分析人士认为,行业景气度下降反而为煤炭化工行业整合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遇,大型煤炭集团着手建设煤炭基地,通过兼并收购扩大规模,有助于抗御市场风险。
期待1+1>2 “企业合作并不是一蹴而就,朝夕之间就可成功的。这次合作的都是河南的大型国企,合作战略的制定、实施,对其自身的发展乃至当地经济都将有着重要影响,稳步推进才是良策,如果强行撮合到一起,效率也不会高,反而会适得其反。”李朝林坦陈。
张保盈也认为,虽然从延长产业链考虑进行整合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但由于相近产业的基本方向高度一致,有时反而很难通过延长产业链发挥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比如近期煤炭市场不好,受此影响煤化工行业也同样陷入低迷。
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煤炭行业一直存在着煤炭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效益低、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的问题。随着市场的成熟,不少煤炭企业都在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煤炭深加工。特别是近年来在能源紧缺的背景下,煤炭企业纷纷转向煤化工产业,一些大型煤矿企业以合资、收购、联合等各种方式纷纷将化工企业招至麾下。
李朝林认为,发展煤化工产业,除了基本的煤炭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和成熟先进的技术也至关重要,“在中国环境和节能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势下,甚至水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才是制约煤化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受上下游的带动,国内煤炭行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产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2008年年初以来,受雪灾、震灾等影响,煤炭供求矛盾日趋紧张。同时在国际煤价飚升的带动下,国内煤炭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并在7月份达到顶峰。
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传导,下游行业迅速降温,国际煤炭价格亦迅速调头向下。8月份后,国内钢铁、电力等行业同样出现了产量增长减速甚至负增长,煤炭需求骤减,电厂、港口存煤急剧上升,并最终导致煤炭价格在11月份急剧下降。
“在煤价下行的形势下,国内煤炭行业尚存在诸多风险,能否尽快理顺关系,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是企业重组成败的关键。”张保盈任认为,“其次,如何加快完善产业体系、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及关联度进一步梳理产业板块、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也将摆上决策者的台面。”
目前,自不同企业的16万名员工,不同的企业文化、生产结构、管理模式正成为考验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公司决策层的“第一份试题”。《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就上述两大企业能否产生“1+1大于2”效应,不少业内人士也持观察态度。(记者王勇李姗姗/河南报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