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把政府的投资转化成市民百姓的消费动力,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政协委员纷纷出主意、想点子,为政府部门如何“花钱”支招。
1 试水“全民分红”发放专用消费券 建言者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副秘书长黄山明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副秘书长黄山明经过调研,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发放专用消费券建议》。
提案中他提出上海不妨试水“全民分红”,从50元消费券起步,进行持续的消费刺激,以解燃眉之急。
在黄山明的设想中,消费券金额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建议先从50元面值的消费券起步,按户一次发放,居民人人有份。”他解释之所以不直接发钱,因为怕市民拿到就转手存银行。另外,消费券的设计也有大学问,比如,限制消费券使用时间为半年,规定只能用于生活消费品市场。而且必须是限期足额消费,不找零、不回找,回笼的消费券不再投放。
黄山明表示,发放专用消费券,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也是政府的一次惠民实践。
2 让百姓放心花钱应健全社保体系 建言者 市政协委员李新、朱邦贤
“百姓为什么不敢花钱,不舍得花钱?只因为他们有后顾之忧。”市政协委员李新提出,要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首先要建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放心花钱。
李新指出,居民消费受到抑制的根本原因,在于预期风险不断增大,不确定性增加,而预期收益则不断减少。“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能使美国和欧洲人透支未来甚至透支全球来消费。我们在社会保障问题上恰恰没有与国际接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化、医疗和住房商业化使居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加重了中国人民勤俭朴素的储蓄倾向。”他认为,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社会问题,这是关注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市政协委员朱邦贤对此持相同看法,他提出应当建立低收入人群补充医疗保障,让保障外的低收入人群也有“定心丸”。
朱邦贤表示,本市已经形成了包括城保、镇保、居保等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是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外,在社会救助人群之外的低收入人群,却无法成为社会医疗救助的对象。他建议扩大投入,为这部分人群建立政策性医疗保障机制,由政府出资,通过社会较大范围的统筹,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相应的补充医疗保险。
3 拉动内需有新路为节能环保“埋单” 建言者 市政协委员许培星
“拉动内需的投入中理应有环保和节能这一块。这不仅是在解决当前问题,更有利于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协委员许培星认为,政府应该舍得花钱,为节能与环保技术的应用“埋单”。
许培星表示,30年的改革开放,已为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基础设施的拉动空间已显得有限,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也不再具备。与此同时,大量人口的迅速导入,造成了城市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需求膨胀,城市的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因此他认为,政府不仅要提出环保节能的方向、目标和要求,更要在技术应用中起扶植、推进、实施的引领作用,建立节能与环保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新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要舍得花钱“埋单”,以提高企业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取得更有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4 为老年人谋福利加快养老机构建设 建言者 市政协委员叶银忠市政协委员叶银忠
提出,当前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是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步伐的有利时机,它既可以填补多年来在养老机构建设上的缺口,也可以拉动老年消费,并增进老年人的福利,是一举多得的有利之举。
叶银忠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本市老龄人口约300万,养老机构床位约7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23张。与此同时,上海已进入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高峰,据预测,未来几年上海每年将有二三十万名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阶段,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也在急剧上升。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大了对养老机构的需求。
叶银忠建议,应当重新规划本市养老机构建设和实施计划,加快建设进程,原计划中能够提前的可以提前,原方案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需求的,应予调整补充。加快建设养老机构,还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新的就业岗位需求。(记者潘高峰江跃中)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