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 |
“奶粉事件”刚刚平息,“仿瓷餐具风波”又起,使得全世界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2008年12月26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仿瓷(密胺)餐具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批发市场9成仿瓷餐具质量不合格,而且九成以上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属“无证经营”。 12月29日,北京市工商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密胺塑料餐具餐盒商品检查的通知》,要求对商业企业销售的密胺餐具餐盒进行检查。国家质检总局也开始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核查,仿瓷餐具行业面临“整风”。
“仿瓷餐具风波”产生的原因何在?为何长期存在潜规则?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有多大?如何才能改变现有局面?记者为此对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进行了专访。
食品包装卫生标准20年未修订已落后
记者:“仿瓷餐具”出现如此大规模不合格现象,并且九成以上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属“无证经营”。我国到底有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和相关规定?为什么该行业的“山寨”生产那么猖獗?
董金狮:仿瓷餐具的原料是密胺,又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形成的聚合物,由于其耐热,因此被用于制造餐具。
脲醛树脂之所以在仿瓷餐具中泛滥。首先,中国生产仿瓷餐具的企业,只有10%-20%是资质能保证的大型企业,其余都是中小企业、黑作坊或工艺落后的企业。由于脲醛树脂比三聚氰胺树脂价格低廉,前者每吨约4000元左右,后者每吨约14000元,使用脲醛树脂便成了不规范企业压低成本的手段。此外,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才能生产,但截至12月16日,全国近千家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只有23家获得生产许可证。
为了保证仿瓷餐具的安全性,国家在1980年制订了相关标准,并在198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即《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90—88)。然而,由于标准20年未修改,已相对落后,再加上有关监管体制的不健全,仿瓷餐具所面临的问题颇多。
监管体系末端检查 无良商贩容易从中间下手
记者:行业监管体制不健全表现在哪些方面?
董金狮: 就如同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般,政府对餐具的监管也往往是末端监管,主要检查产品。然而,《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并未要求检测脲醛树脂,所以脲醛树脂便如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般,在仿瓷餐具中“大行其道”,政府部门却无力发现。此外,还有一些劣质的仿瓷餐具,在一定条件下,如与食品接触时,可能会释放出三聚氰胺,这样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物质量,叫做迁移量,而现有国家标准并未要求检测三聚氰胺的迁移量。
记者:“仿瓷餐具风波”还波及到食品安全的哪些方面?
董金狮:这次“仿瓷餐具风波”引发的包装安全在国内并非个案,许多食品容器、食品包装都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食品用塑料袋和各种一次性餐具。
记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问题产品可以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在如此广的地域内一路绿灯呢?这些问题产品又是如何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测的?
董金狮:这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质量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的问题,而是在技术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高精尖”技术,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食品安全体制的问题。
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督,《产品质量法》中作了具体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 或者由“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以对产品进行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检测结果为“合格”的仿瓷餐具,却使用了国家明确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而这些产品在被曝光之前总是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销售,究其根本,是不法企业再次钻了国家标准缺失的空子。
按照正规企业的说法,因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脲醛树脂作为仿瓷餐具的原料,所以目前国标中并没有要求检测脲醛树脂项目。此次被查出问题的台州市希尔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的态度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洪女士在接受京华时报胡笑红记者采访时理直气壮地直接表示:“质量监督部门给我们的产品报告都是合格的。”与此相似,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前,质检部门也同样给三鹿颁发了“国家免检”等荣誉和证书。 这充分说明标准滞后或不合理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根本规范食品行业要让不良企业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记者:有什么对策能够改变目前的现状?
董金狮:通过健全政策、完善标准以及提高检测技术来确保食品及相关产品的安全,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符合地方实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到查、扶、管、治、建相结合。
1、查:澄清工作底数。即开展全面的企业普查,了解各辖区企业分布情况、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档案,使监管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普查的基础上,加紧建立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制度,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设备,根据轻重缓急,落实好监督检查工作。对于高风险企业要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并定期向社会公告产品质量状况。
2、扶:落实帮扶措施。即要变监督为服务、变管理为帮扶、变处罚为引导,督促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引导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建立质量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集群抓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管:健全网络体系。即建立一个全过程、全覆盖的质量监管网络体系,通过构建“两个链条”、形成“一个体系”、铺设“一个网络”、建立“一项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对质量工作的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
4、治:保持治理力度。即通过落实属地化管理:即实施定人员、定目标、定区域、定措施、定企业,使整治任务落实到部门单位及具体执法人员;组织集中性整治:即集中“优势兵力”,实施“联合作战”,将农村与城乡结合部作为重点区域,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作为重点企业,将食品与食品包装作为重点产品;部署严打式行动:即严格执行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签署的第503号国务院令——《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依法从重、从严、从快处理、打击一批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制假、售假违法案件;健全预防性措施:即按照“防重于治、标本兼治”的要求,对假冒伪劣产品实施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用法制的威严引导企业尊章守法、规范行为。
5、建:夯实基础工作。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质量工作的政府关注度、群众参与度和公众支持度。努力做到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第二,加强责任落实体系建设,对特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第三,加强质量宣传体系建设,充分利用“3.15”等契机,宣传质量法规;第四,加强质量法制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的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五,加强技术检测体系建设,对食品包装、食品添加剂等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进行检验检测,让百姓吃得放心、玩得开心、活得安心。
实践证明,只有对质量监管系统进行改革,转变职能,吸取终端管理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教训,实现关口前移,加强对原材料、生产配方和生产过程的监管,防患于未然才能杜绝“奶粉事件” 和“仿瓷餐具风波”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要做到对执法者和违法者进行双重的重责重罚,让他们尝到苦头而不是甜头,让他们付出“政治上身败名裂,思想上后悔莫及,经济上倾家荡产”的巨大代价,才能让他们心生畏惧,才能从根本上规范食品行业、保障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
记者:现今“仿瓷餐具风波”也已经被媒体大规模报道,是否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
董金狮:目前,经过一年多起草的密胺餐具的第二次修改稿已上报到卫生部。新标准的草案主要对旧标准进行了四方面的修改:强制检验三聚氰胺迁移量,因为“毒奶粉事件”的影响,三聚氰胺已成了国人谈之变色的物质,而它又是生产密胺的原料,因此有关部门认为应该对其强制检验;要求在仿瓷餐具上标明“禁止在微波炉中加热”“食品用密胺”等字样;甲醛析出限量由原先的30毫克/升进一步严格至15毫克/升;明确禁止使用脲醛树脂。不过,对于是否需要强制检测脲醛树脂,目前还存在争议。因为检测脲醛树脂需要使用核磁共振等设备,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尚未普及该仪器。(布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