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围绕争夺话语权、夺占精神心理优势的目标,展开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和心理较量。有舆论认为,加沙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场争夺信心的心理交锋,交战双方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造成了多少物质领域的破坏,而在于行动本身能给对方造成多么持久的心理影响。
借助媒体造势 力求先声夺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加沙冲突双方在舆论造势中各自释放于己有利的信息,力求先声夺人,占领道义制高点。
以军空袭加沙地带后不久,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外长利夫尼等人纷纷接受媒体采访,向国际社会阐述此次军事打击的目的和意义,宣称以军行动针对的是“国际恐怖组织——哈马斯的成员”,而不是加沙居民;以色列无意重占加沙走廊,但无法接受“不受国际规范”的哈马斯当权。同时,以色列政府还对美、英等国“喊话”,声称若要以色列同意对哈马斯停火,就如同要求美国同意对“基地”组织停火一般。
针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流亡海外的哈马斯政治局主席马沙勒通过总部设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半岛电视台发表讲话,指出以色列的空袭行动“打破了巴以和谈的最后希望”,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杀”和“犯罪”。
以色列当局在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媒体宣传造势中,突出了“以色列将继续以一切手段保护自己不受"恐怖主义"袭击”这一点,使得以军的“铸铅”行动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同时也拉高了本国民众的支持度。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强调以军行动导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令巴民众和阿拉伯世界的舆论高度一致,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与民众也对加沙局势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施展武力威慑 旨在攻心夺气 两军交战,攻心为上。加沙冲突双方显然深谙此道。
就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空袭后不久,以国防部长巴拉克宣称,如果有必要,这场“针对哈马斯的全面战争”将会扩大和深入下去。以军方甚至表示,会从空中打击任何可能携带武器的巴方人员,竭力从心理上震慑哈马斯武装。同时,以色列大力宣扬其避免平民伤亡和配合国际社会对加沙采取人道主义救援的措施,意在分化瓦解加沙民众的团结与斗志。例如,以军通过媒体多次强调,空袭时会先给当地居民打电话或对一些房屋喊话,某些情况下还会先发射一枚声响炸弹,警告平民撤离,然后才以威力强大的导弹摧毁这些房屋。
面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哈马斯武装则发誓将以牙还牙,并发射火箭弹进行“复仇”,希望在以色列民众中造成恐慌,以求得精神心理上的胜利。同时,哈马斯还声称在交战中俘获了两名以军士兵,并已将其扣留为人质,以此向以方开展攻心宣传。
战火蔓延虚拟世界 草根网站成为“战场” 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中的战斗与陆海空三维战场上的战斗一样激烈。加沙冲突双方在网络上的舆论交锋,使得YouTube和Facebook这样的个性化“草根”互动网站成为新的“战场”。
空袭开始后,以军除了运用投撒传单、战场喊话等传统的心战手段之外,还在互联网上设立专题网页,建立博客和开设视频专题,以赢得国内各界和国际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如以色列政府在短时间内就创建一个“Twitter”官方国际网站,向访问者提供介绍战争起因的链接和有关战况的评论。以军方还通过YouTube网站播放战斗画面,以提振己方作战士气,削弱敌方抵抗斗志。其中一段航拍视频显示,大约有10多个据以军方称是哈马斯武装分子的人正往一辆卡车上“装运火箭弹”,最后遭到以军一枚空对地导弹的打击,人员消失在一阵白烟中,卡车也被炸毁。
哈马斯则定期更新该组织的阿拉伯语和英语互联网页,在自己控制的电视台中播出戴着面罩、穿着制服的战斗人员图片。其支持者也在博客以及YouTube和Facebook这两家网站上发布加沙遭到以色列毁灭性攻击后的图片,显示这片狭小的濒海地带尸横遍野、生灵涂炭的惨状,以唤起世人的同情与支持。
草根网站成为加沙冲突双方争夺的“战场要地”之一,除了YouTube等网站在网络上的确很“火”,在上面发布信息能争取到最大多数的受众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这些网站的平民身份也使得信息发布者能够避免给人造成是在进行官方宣传的印象,可信度会更高一些。草根网站的这些优势,令其注定会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