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正在课堂上学习
盲人学校,盲人高考生们希望在重庆过一个好年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石涛
摄
本报讯(记者高敏)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但这一个春节,重庆盲人学校有17位盲人高考生因为种种原因,只能留在学校过年。当你们宾客满庭、合家欢乐的时候,是否愿意送一点团聚的欢乐给他们?重庆盲人学校委托本报为这17位特殊的高考生征集爱心家庭,时报通报名电话66099999,盲校报名电话62801835。
为圆大学梦牺牲回家时间
记者了解到,没有回家的学生来自黑龙江、吉林、山西、广东、福建等地,年龄在15~22岁之间。
考虑到车票不好买,今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特殊单招高考又提前了近二十天,这使得原本就很有限的复习时间更加紧张了。孩子们为了实现大学梦,把春节回家浪费在旅途上的时间都用到学习中去,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在外过年。
这些学生是去年9月来到重庆备战高考的,他们很少走出校门。学校德育处朱主任说,他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或许是希望在过年时能吃上饺子,或许能痛快的洗个热水澡,或许是能与同龄人一起外出走走。
专门培训如何与盲人相处
“在电话确认报名和初步了解爱心家庭信息后,学校老师会先行前往爱心家庭实地考察。”朱主任说,这是为了保证盲人学生在爱心家庭里能过得顺利、开心,也便于老师与爱心家庭成员交流。同时,本周六、周日,市民还可以先到盲校与盲人学生进行交流、相互了解。
市民们不用担心与盲人相处会很困难,确认爱心家庭后,盲校老师将会给爱心家庭成员作一个简短的培训,主要是讲解如何与盲人相处、如何带盲人走路等注意事项。
她的愿望:
逛逛重庆和爸妈视频
包婉莹是一个开朗的女孩,老家在吉林松原,由于天生白化病,眼睛只能看到一点影子。婉莹的高考目标是盲人学生心中的北大、清华:长春大学。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出去逛逛,来重庆几个月了,几乎都没有出去,好想看看他们说的繁华的重庆,逛逛重庆有名、有特色的地方。”婉莹微笑着眯着眼睛,似乎看到了向往的重庆城。
在婉莹的印象中,大年初一是要穿新衣服、要放鞭炮的。“在家里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一说到过年,婉莹就打开了话匣子,大年三十的上午要睡觉,下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经过练习,婉莹最在行的是包饺子了。初一早上一换上新衣服,就出去放“二踢脚”(一种鞭炮)。
最后,婉莹还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另一个愿望:希望能在春节和家人视频,让爸爸妈妈看看自己。她说,家里没有电脑,但哥哥可以带爸爸妈妈去网吧。
他的故事:
打工一年回来考大学 王楠是河南开封人,对于同班同学来说,22岁的他应该算是大哥哥了。这位大龄高考备考生,在初中毕业时,眼睛发炎,但因治疗不当,视力严重受损,几乎失明。上高中、上大学的梦破灭了,所幸后来上了中专,学的是推拿专业,在北京工作了一年。
“当时我也是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我不想放弃上大学的梦想!”王楠说,去年4月份,他只身去长春大学考过一次,但差了70多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王楠最终决定只身来重庆脱产复习高考。“我现在用的钱还是在北京工作时挣的!我没有给家人增加负担呢!”王楠刚毅的脸终于柔和了,显出骄傲的神情。
只是为了这个大学梦,王楠只好选择这20多年来,第一次不回家过年。“在家里过年就是看春晚、逛庙会、看杂耍。”王楠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以前过年的情景。
她很上进:
一度一天睡不上5个小时
郑彬是位18岁的女孩,老家在黑龙江大庆。这个清秀的女孩在这18年中经历了很多。5岁的时候,郑彬由于生病,视力逐渐下降,在10岁前,爸爸妈妈带着她到处寻医,但事与愿违,郑彬的眼睛全盲了。
后来,郑彬一直就在当地盲校上学。初一的时候,觉得如果这样一年一年地读,到高三考大学,就太晚了,也太拖累父母了。于是,2007年上半年(初二上学期),郑彬退学了。她开始自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好在爸爸妈妈给她请了老师。
“晚上10点多老师上完课,我还要把作业做完,再复习巩固,已经是凌晨,早上7点继续上课。”郑彬说,在这段时间里,一天的睡眠时间甚至不足5个小时。就这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郑彬学完了5年的课程。
去年4月,郑彬去长春大学参加了高考,离高考线只差6.5分。“今年加油!我相信我能行的!”郑彬坚定地说。当记者问及春节不回家,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郑彬却一脸茫然,“我得把这两天的考试考完后再想。”
一些简单的要求
最好家里有学龄孩子,这样可以让盲人学生与爱心家庭的孩子交流。
爱心家庭最好离南岸区较近(主城六区),这样方便接送。
爱心家庭可以选择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之间的任何一天的8:00~22:00,带着盲人学生一起过节。
(责任编辑:guo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