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体育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需求也日益增强。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沈阳人的生活方式,也筑就了辽宁申办全运会的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十年代,劳卫制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挥笔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沈阳体育在建国后重新焕发了生机,迅速恢复了领先国内各大城市的地位。
1952年,沈阳市先于全国多数城市制定了本市的体育锻炼标准,按男、女学生不同年龄,分别规定了各组的锻炼内容与标准,在全市大、中学校推行。据1953年的统计,全市90%的大中学生参加了这一锻炼,其中有51%的学生合格,9.8%的学生达到优秀标准。1954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体委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后,沈阳市改为推行全国统一的“劳卫制”,据1959年底的统计,全市有50万人达到“劳卫制”各级标准,有100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
六、七十年代:广播体操
1951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九单位联合公布我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沈阳被列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沈阳市的机关、企业、工厂与各级学校纷纷举办领操员培训班,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到了六、七十年代,人们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做广播体操。学校、机关和工厂都专门为做广播操留出了一段固定的时间。那时候,对很多人而言,每天做广播体操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沈阳到处可见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体做广播体操的壮观场面,这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回忆。
八十年代:健美操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一种叫做“有氧锻炼”活动的重要性,这类运动要求时间长、速度慢、距离远,活动的方式包括长走、慢跑、游泳、登山、骑自行车、有氧体操、有氧舞蹈、体育舞蹈、健美运动等。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现健美操热,沈阳到处都有健美操培训班,追求健康、追求美成为时尚,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健康投资逐渐深入人心,沈阳许多市民热衷于健美操,每周2至3次地参加每次1至1个半小时的健美操练习。同时,健美操成为健身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十年代:趣味体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球、操、跑、棋、牌、跳这些相对单调、呆板的运动形式,越来越无法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九十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欧洲“夺标”节目,在沈阳人心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时任沈阳电力机械厂工会副主席的宫本有借鉴当时深受群众喜爱的卡通形象,创造出“米老鼠钻圈”、“唐老鸭提水”等八个第一批趣味体育项目。1990年3月8日,沈阳电力机械厂举行了庆祝“三·八”夺标运动会,288名女工见证了中国首次趣味体育运动会的诞生。之后,全国先后有近3000家单位特意来到沈阳取经、学习,全国范围内的“夺标”热潮就此兴起。
新世纪:健身路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健康文明、百花齐放的体育活动看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令人眼花缭乱的健身运动更让人们感受到了休闲体育的丰富与精彩。而这其中与普通市民距离最近的就是健身路径。
10年前,健身路径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十分陌生。10年之后,健身路径建设在了群众身边。包括摸高横梁、转体训练器、伸腰训练器、臂力训练器、太空漫步机、平行梯、双杠、秋千、跳马、组合训练器、压腿训练器、太空球、肋木架等健身器材,铺设了一条可供人们自由健身的“路径”。这种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设备,深受社区男女老幼的欢迎,满足了老百姓不用花钱便可利用运动器械强身健体的愿望。据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宣中仁介绍,沈阳市到2005年底就在全市所有小区实现了健身路径的完全覆盖。体育锻炼真正摆脱了过于“专业化”的色彩,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健身项目。本报记者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