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19日电 题:寒冬中的暖流——上海千方百计保民生纪实
新华社记者杨金志、叶锋、高路
时至深冬,寒意袭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财政增收困难加大。在严峻的形势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庄严承诺:越是经济形势严峻,越要关注和改善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指出,民生问题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必须抓好市民期盼的民生工程。
承诺好的事情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日子,上海市各级党委政府保就业、抓“旧改”、忙“托底”、勤帮困,千方百计保民生,仿佛寒冬中的汩汩暖流,让广大上海群众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工作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这些天,来自贵州的农民工蒙正永心情不错。行囊打点妥当,火车票在手,家乡已经近在眼前,更重要的是,节后的工作也落实了。他笑着说:“回老家过年是甜的,找不到活干是苦的。今年活不好找,天天心里发慌。现在单位提前跟我签了新合同,这个年,心里过得特别踏实。”
与蒙正永一样,年关之际,上海许多农民工得到了在他们看来“最好的新年礼物”——2009年新合同。在上海兴港机械制作有限公司,企业和2.5万余名职工续签劳动合同,新合同还对加班工资、工作地点等条款进一步作出明确。公司负责人郑重表态:“返乡不用心慌,开心过完年,安心来上班!”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寒流影响中,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上海要把全面加强就业工作放在保障民生的首要位置,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09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目前,上海已确定实施“1+3计划”,即创业带动就业计划以及稳定岗位特别计划、职业培训特别计划、就业援助特别计划。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大大缓解部分农民工、大学生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难度。
政策贵在落实。技能培训、青年见习岗、停工留职、休假轮休……在拥有1万多家工业企业的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和企业通过特殊时期的这些“特殊招数”,最大限度地促就业、保增长。区长陈靖对记者说:“技能培训、青年见习都是为了储备更多的优质劳动力,停工留职保留了一批熟练工人作为企业恢复生产的"火种",休假轮休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政府理应大力支持和推动。”
寒冷的冬日里,“送岗位、保就业”工作正在各个区县加紧开展。由于所在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缩减岗位,丢了工作的上海市民高莉整天神色茫然。日前,普陀区开设“送温暖职场”,在工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半天不到,她就拿到了两家企业的用工意向书,“下周就能去面试了!”高莉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目前,上海已经在杨浦、徐汇、普陀、闸北四区开设了送温暖职介专场,已有近万名失业人员参加,签约率超过30%。
终于搬进了舒适的新家 在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175弄,一个长大约50米、宽不过5米的狭长地块上,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搭建花坛。春节过后,这里将成为一块美丽的绿地。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252平方米的“螺蛳壳”里,一个多月前还挤着9户人家!
“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已经在22平方米的小棚户里住了92年,”曾经住在胶州路175弄10号的陈福根说,“要不是区里的零星旧里改造,我和母亲、女儿还会住在里面,根本买不起房子。”陈福根因患骨癌右腿高位截肢,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如今,拿到98万元动迁款的陈福根,加上街道配套的大病、低保、廉租等资金,在离家不远的市中心地段买到了一套两室一厅住房。
静安区正在开展的零星旧里改造,是上海加大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力度的一个缩影。区委书记龚德庆告诉记者,零星旧里动迁成本高,没有商品房开发价值,开发商永远不会看中这里。但是,党委政府不能“挑肥拣瘦”,“为了尽快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我们必须毫不吝惜地加大投入,哪怕财政再紧张也要坚持到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去年到今年,上海已经和即将开工建设的经济适用房达到800万平方米,共12万套,首批住房将在2009年下半年建成;凡是符合人均月收入800元以下和居住面积人均7平方米以下的市民,都要实现廉租住房的应保尽保;上海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推进上海旧区改造,使20多万户居住在二级以下旧里中的居民居住条件尽快得到改善……
在旧区改造过程中,上海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保障群众的利益。目前,上海市不少区县都推开了旧区改造“事先征询制”,同意改造和动迁方案的居民比例至少要在75%以上。对于人均居住面积过小的居民,上海还进行了“套型保底”,保底安置房基本都在50平方米以上。动迁居民在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政府还加大了各类政策的配套力度,多渠道、“一揽子”解决群众困难。
一定要让困难群众过个开心年 家住上海普陀区宜川社区的低保户陈兴娣发现,今年春节前送上门来的温暖更多,“暖意”更浓了。前几天,街道送来了价值150元的粮油券,以及3000元的慰问金,慰问金比去年整整多了一倍。陈兴娣说:“听说现在形势困难,确实担心过政府的"托底"政策会不会"缩水"。没想到,在我们最需要救急的时候,政府对我们的帮困反而更多了!”在上海,很多困难群众都发现,政府把“托底”的网络编制得更密、更大了,送上门的温暖也更多、更快了。
陈兴娣曾患有淋巴癌,几年来开过几次刀,自己一直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在华东政法大学读书。手术以后,就是长年累月的检查、吃药,虽然每个月有400多元的低保补贴,有时还是要靠亲属接济。去年9月她因病发住院,陈兴娣记得,当时街道还垫付了一部分住院费。陈兴娣说,有了这次3000元钱的慰问金,她可以在近期到医院再好好做一次检查、配次药了。
普陀区民政局局长曹道云介绍说,今年区里用于年关帮困的资金从去年的12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除这1500万元区级财政外,预计还有500万元社会帮困款用于一次性帮扶,受益人群达到5万名。在上海全市层面上,帮困送温暖的资金在增长,对优抚对象的抚恤标准在提高,低保户的节日补贴也增加不少。
财政收入减少了,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了,钱从哪里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压缩行政开支、过紧日子,与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今年,上海市政府将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做到会议、接待、出国、公车等四项费用零增长。保障一切需要保障的群众,缩减一切应该缩减的开支,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市民立下的“军令状”。在嘉定区,人们发现,春节前的团拜活动少了,到处可见区领导在企业车间、建设工地忙碌的身影。“企业活了就业就有希望。”区委书记金建忠说:“就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全力抓经济、帮企业。”
春节将至,上海市正在紧锣密鼓地优先落实几项民生工作。首要一条,就是增加城保、镇保、农保养老金,让380多万人在春节前都能领到增加后的养老金。其次,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及时足额领到工资,绝不允许有欠薪的现象存在,让他们带着对上海的留恋之情返乡。再者,对低保困难家庭、民政优抚对象、医疗援助对象开展节日期间生活的各类补助。
在这个不一样的冬天里,上海广大群众正感受着党和政府情真意切的汩汩暖流,满怀信心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