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敏感的两岸“外交官”互动,因台湾当局“取消日常社交接触禁令”而受到舆论关注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言吾发自北京 昔日两岸“外交”人员的往来可谓禁忌。“如今,大陆的外交官先伸出了橄榄枝。”
据台湾TVBS报道,日前台湾派驻中东地区某个“非邦交国”的代表,突然接到大陆派驻该国的大使邀请,邀他到大陆使馆做客吃饭,吓得他赶快汇报。
台湾“外交部”针对这起前所未有的两岸“外交官”主动接触事件,研拟“海外对中国大陆人员的行为准则”,并决定“改采开放方向”。这也被岛内媒体视为马英九当局继开放政务官和县市长可以赴大陆开会、从事公务活动之后,两岸官员往来的另一重大突破。
昔日互把对方当空气 台湾“外交部长”欧鸿炼近日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将解禁两岸“外交官”平常的社交接触,“除了大陆的大使馆和官舍设限之外,其他在一般社交场合上见面、餐叙等,都改采不回避为原则。”
的确,随着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关系缓和,两岸政务官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两岸地方官员互访更已不是新鲜事。不过,站在第一线的两岸“外交官”互动依然很敏感。资深外交家、前中国驻也门、驻叙利亚大使时延春向《国际先驱导报》证实说:“我们坚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可能去承认对方驻外机构的合法性,台湾方面也有严格规定。”
而在两蒋时代,“唱起反共歌曲”曾经是台湾“外交官”遇上大陆外交官时的最高准则。台湾前驻美“外交官”程建人就有亲身经历。
程建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以前参加“外交团”的活动时,别说大陆了,只要球赛上碰到“共产国家”时,岛内“政府”就说不行,“共产国家”不能接触,球赛也不能参加了。虽然现在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过去却在两岸“外交史”上真实上演。程建人把这种准则戏称为“互把对方当空气”。
“外交交锋”暗流涌动 虽然没有官方接触,但两岸“外交官”的交锋与互动,时有耳闻。
最具代表性的两岸“外交官”交锋事件之一,发生在2002年。那年,来自台湾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火车出轨意外中受伤,触发两岸一番角力。
据悉,刘海若受伤后,凤凰卫视立即向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反映。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鎔基委托办公室向刘海若及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外交部则在接获有关要求后,决定派出北京外科专家专程赶赴伦敦会诊,并得到英国驻华大使馆全力配合,提供签证方便。
但当驻英大使馆官员到医院探望刘海若时,却因为比“台湾驻英代表处”人员迟来一步而被拒之门外。原来,“台湾驻英代表处”人员第一时间赶赴医院,并以“官方身份”处理善后事宜,并嘱托院方,“除刘的家人外,任何其他人等一律谢绝探访”。
“外交休兵”须双方协商 从早期的“有我没他”、互相采取抗议不出席的做法,到允许私下场合接触,两岸驻外人员互动史也可谓两岸关系的晴雨表之一。
程建人透露说,他在驻外的最后几年,也曾碰到大陆的外交官,有时双方会稍微点个头致意。“当了一辈子"外交官",虽然说不可能一下子从敌人变朋友,但以后最起码见到面可以在公开场合互动、聊聊天,也算是"外交休兵"的另类落实了。”
针对台湾方面解禁“两岸外交官互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陆外交官认为,两岸不再打“外交战”,少些内耗,总是好事。
资深时事评论员石之瑜也撰文呼吁说,“两岸外交人员之间的关系应做出相应调整”。石之瑜甚至提出了具体措施,即成立各国的“两岸外交人员协调委员会与联谊会”,由“邦交所在一方”主持,并推动“两岸外交训练机构”交流。
大陆著名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则指出,“外交休兵”必须经过协商,否则任何举措都没有根据。如果采取单方“放话”的方式,“我把问题提出来了,球在你这一边,就等着看你怎么处理了”,把不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对方,对于改善两岸关系没有好处。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