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月20日电 题:归来始觉前路远——三位师范大学生的农村支教心得
新华社记者范迎春
或许在自己父母亲眼里,还没有走出大学校门的他们仍然是一群孩子。但是面对着农村儿童求知若渴的眼神和艰难的求学路,他们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成熟了许多。
从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绥化师范学院陆续选派数百名在校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校支教,安莉、王立新和包海多是其中的3位。短短几个月的支教生活给了他们一个检验和展示才能的讲台,但他们更把那里当作自己接受人生教育的一个课堂。他们在那里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听听他们自己的盘点吧。
安莉:我是为了“歇脚”的“一片云”吗 我是中文专业的,经过学校的培训和层层选拔,我荣幸成为第一批支教生。
尽管事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农村小学的艰苦还是让我们吃惊。学校是两排平房,窗框是木制的,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办公室、教室地面是用碎砖铺的,坑洼不平,桌椅破旧,东倒西歪。没有暖气,冬天老师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搭炉子、烧炉子。食堂里是一张张长条桌,没有椅子凳子,学生们都站着吃饭。
我和做饭的阿姨住在食堂的一个小宿舍里。第一天晚上,我在睡梦中感觉有东西在腿上爬,掀起被子一看,原来是几只黑虫子,吓得我尖叫一声逃到阿姨的床上。阿姨搂着我说:“孩子别怕,这虫子不咬人,过些日子天冷了就没有了。”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不在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们。我每天在小黑板上抄写一些名言佳句、古今故事,课堂上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里给他们讲寓言故事,讲造字方法。上体育课,孩子们喜欢拉着我做游戏,谁输了我就罚谁背诵课文或英语单词。
看到孩子们没有课外书看,我就专程回学校图书馆为他们借回了四大名著。
我支教的地方村民们生活都不很富裕,但是家长们经常送来土豆、白菜、粘豆包和带着热气的饺子,有的悄悄放下就走了,我们甚至不知道是谁送的。想到这些,我的眼睛总是涩涩的。
最难忘的是临别前的那节音乐课。我忍着眼泪,教孩子们唱校园歌曲《踏浪》。“小小的一片云啊,慢慢的走过来啊,请你们歇歇脚啊,暂时停下来……”孩子们唱着唱着都哭出了声。他们说老师你就是这片云,到我们这里暂时停一停就会离开了吧?我无言以对,我在心里问自己:我就是为了“歇歇脚”的“一片云”吗?
我说:“不,同学们,老师还会回来,老师不离开你们。”
王立新:家访路上感悟自己肩头的担子 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情况,增进与家长们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我自己在实习支教之前制定了详细的家访计划。
第一次家访是徒步去的。由于学生家住得分散,加上我不熟悉地形,所以走了不少冤枉路。
一个人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想到无论风霜雨雪学生们都是往返在这样艰难的求学路上,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第一个走访的是一名留级生,名叫乔有志。他的父母去年一年都在外打工赚钱,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干脆都留在家里管教孩子了。乔有志的父亲诚恳地说:“老师,孩子的学习就托付给你了!这年代,没有知识,找活干都难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农村的家长们也多么盼望他们的子女成材啊!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支教的半年里,我坚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做家访,有时候一天走几十里路。家访中,我与家长们敞开心扉地交流,与许多家长成了朋友。看到一些过去不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现在也经常与我通电话或者直接来学校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心里特别高兴。
通过家访了解到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倾向,我改变学校以往单一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分组的做法,而是参照性格、家庭等因素把学生搭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周留一道讨论题,让各小组分别讨论后把结果交给我,然后我再来讲解。通过发挥成绩好和性格开朗学生的带动作用,我承担的数学课成绩比初来时有很大提高。
支教归来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差不多每天都能收到那里的家长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和发来的手机短信,有求教问题的,也有问候的。那天,学生庞新月的爸爸打电话问一道孩子不懂的题,末了还挺不好意思地说:“老师都走了,还麻烦你。”我对他说:“我虽然不在这里支教了,但是只要有什么需要我的,我随时随地提供服务。”
包海多:有什么能比孩子们的“谢谢”更让人感动呢 我支教的学校距离最近的公路还有两三公里,刚来那阵子最不能适应的是没法洗澡。一次去县里洗澡,回来时坐了3个半小时农用车,头发上全是灰土。同伴笑我说,比不洗的时候还脏。
我们同来的6名支教女学生挤在学校东角门处的一个民房里,冬天要自己动手把土炕烧热。但是我们还是很感激,因为学校已经尽力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条件了。听说有的支教同学那里连烧柴也很紧张,同学们在宿舍里靠跳绳取暖。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6点钟就来到教室,我们知道自己承载的希望和信任太多,容不得半点懈怠。那段日子里,大家不攀比吃住条件,却在暗中叫劲看谁发挥了最大的能量。虽然这样,看到别的支教同学“出了彩”,大家也一样感到高兴和骄傲。像音乐专业的黄静同学操办了支教学校建校以来第一次文艺汇演,让师生们见识了什么是音乐剧,什么是女生小合唱,我们都跟着兴奋。
我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叫许秋波的学生,以前经常打架闹事,扰乱班级课堂纪律。但是通过接触我发现他特别聪明,而且有不服输的脾气。针对他的特点,我和其他支教同学们一起设计了“激励式”教学方法,许秋波的期中考试成绩一跃进入了班级的前五名。
一天晚上回到宿舍打开背包准备写教案的时候,一封信从里面滑了出来,是许秋波写的。他在信里写了很多道歉的话,又说了无数个“谢谢”。身为支教者,有什么能比孩子们的“谢谢”更让我们感动和欣慰呢?
学校进入寒假,我们的支教也结束了,我没有把消息告诉孩子们。告别的那天,我早早起床收拾行装,但是推开房门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班里34个孩子一个不少地站在门口,时间刚刚是早上六点十分!要知道这些孩子大部分都不住在本村里,平时他们嫌路远连午饭都不愿意回家吃,今天只为了给我们送行却起大早赶来了。
车启程了,孩子们跟在车后面跑了一程又一程,不停地挥动着小手。我的目光在34个孩子的脸庞上一一定格,要把他们永远刻在脑海里。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