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 > 中美建交30年消息

访彭迪:中美30年风雨兼程伴彩虹(组图)

  新华网1月22日电(闫帅南)历史的车轮悄然驶过了三十个春秋。30年前,横跨大洋彼岸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改写了两国历史,改变了世界。记者采访了昔日见证这段历史前辈——曾跟随邓小平访美的新中国第一位常驻美记者彭迪。

彭迪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新华网 雷东瑞 摄

  历史的注脚

  回顾中美三十年的风雨路,彭迪老人仍旧无法割舍那份对新闻的热爱,习惯性从尼克松访华时的媒体工作娓娓道来。彭迪回忆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前,300多名美国记者报名争着参加这次的采访工作,最终反复筛选确定了80多名记者,很多都是当时美国各大重要报纸的精英。

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友人 彭迪(左二)

  周恩来指定当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的彭迪参加新闻接待。彭迪回忆说,"尼克松的新闻秘书齐格勒曾经担心中国对美国记者是否有审查,我立即肯定的答复,没有,除非有造谣和诽谤的行为"。但周总理很重视媒体的作用,特别交代彭迪"要注意研究美国记者发出的消息,关注舆情"。彭迪说:"由于当时美国记者发稿要通过我们的邮电系统,所以都会每天会留意对美国记者的新闻稿。"

  在尼克松参观长城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彭迪注意到美国记者带有些许讽刺发了这样一篇报道:在北京寒冷的冬天,当尼克松总统到达长城的时候,竟有人头也不抬在长城边"认真地"下棋,这显然是"安排"好的。这件事情报告给总理后,周总理很重视,也很生气的说:"这是谁安排的?",并且立即派人解决。彭迪说,在中美破冰之初,舆论的力量相当大,尽管当时美国国内反对的呼声很大,但美国媒体看到尼克松总统将方向指向了中国,国内报道的基调很快也随着扭转。

  在中美双方签签署了《上海公报》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前,周总理特地把彭迪叫去,彭迪对当时的一幕仍旧记忆犹新:"他把公报的原件交给我,特意提醒中美之间有时差,新华社绝对要和美国同时发表。"那一刻,彭迪从总理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一份牵动中美关系未来的公报,更是总理沉甸甸的信任。

  离开上海的前天晚上,周总理告诉大家:我们放松一下,大家一起看场电影。总理难得地休息了一下。彭迪的夫人钱行告诉总理,一个美国记者在文章中说:尼克松达成协议,美国做了让步,在外交战上,这个回合中国以21∶2战胜了美国。总理先是微笑,随后便问是哪个记者。

  第二天,彭迪夫妇和周恩来坐同一架飞机回到北京。飞机上,总理特地从头舱走过来,对新闻工作组的人说:"你们听着,千万不能按那篇报道的调子写。中美《上海公报》双方都作出让步,是双赢的,不能用一个比分来衡量。"彭迪深深地领会总理的叮嘱,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伟人的良苦用心:"周总理知道尼克松是顶着极大压力来的,美国国内反对声音很强烈,如果中国也是这样的报道调子,那更会让尼克松回国后陷于不利。总理的考虑真是太周到了!",说起这段往事彭迪眼中充满着敬仰。

  周恩来对走下飞机的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回国后,尼克松总统公开说:"这次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七天。"这两位领导人发自肺腑的话为中美历史写下灿烂的注脚。

  彭迪头戴1979年陪同邓小平访美时美国赠送的牛仔帽。 新华网 雷东瑞 摄

  周总理的叮咛

  在这次新闻接待工作之前,彭迪和美国人有过接触,那是1944年时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当时美国派观察组赴延安,开创了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直接对话。然而他第一次正式踏上美国的土地还是1971年10月,随中国代表团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

  当时,中国和美国关系微妙和苏联关系紧张,中国到联合国去到底该如何拿捏自己的角色呢?临行的前晚,缜密谨慎周总理特地把乔冠华、彭迪叫来认真嘱咐。彭迪老人拿出当时的日记本,向记者读了三十八年前周总理的那番细细叮咛:"你们是代表七亿中国人民,要利用这次大会宣传中国政府的主张,争取世界人民的支持,但不要做得过分,好像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要团结大多数,要帮第三世界国家说话但不要喧宾夺主,不要当他们的代言人,还是强调互相支持。你们对美国要坚持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反对强权政治,但是对美国政府不要用粗暴的语言,要讲究策略。批评美国的时候什么时候要点名,什么时候不点名,要掌握好。"

  彭迪说,总理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敏锐而具远见。周总理叮嘱:"我们和美国的问题主要是台湾问题。不过,将来总要解决的。不要在联合国展开讨论。对待苏联在联合国的场合指名斥责是不适当的。许多小国同苏联关系密切,要考虑不要刺激他们。总之,代表团在基本原则问题上要明确坚定,但要摆事实讲道理,做到有说服力,能感动人。这次你们是进到一个新的国际社会,要多学习,多了解,多交朋友,言行谨慎,留有回旋余地。"

  一番谈话后,总理还细心考虑到工作人员的信心,笑着说:"允许你们犯点小错误,不要紧张。"谈话一直进行到深夜,第二天一早,总理执意第二天送代表团上飞机,他掷地有声的说:"这不是我要送,我是总理,我代表国家送你们。"带着总理殷切的期望,带上祖国的重托,代表团们踏上了飞机。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邓小平会见美国友人,彭迪和夫人钱行给他当翻译

  永远铭记的伟人

  作为中美间三个公报的见证人,彭迪对邓小平的伟人风范有着深刻的感受。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中美双方坦率和信任程度相当高。邓小平在离开华盛顿与卡特告别时曾这样说:"我们愿意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全面合作。我们不害怕你们的意识形态,你们也不必害怕我们的。"当时在旁边做记录的彭迪告诉记者,"以往我们和其它国家谈的大多是"战略"或"经济"类的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谈与美国发展"政治关系"。"这位思想开阔、具有远见卓识的伟人深深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

  1980年,彭迪出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即新中国第一常驻美国的记者,时间近4年时间里,彭迪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卡特的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人都成了好朋友。

彭迪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的家中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交谈。

  中美破冰之旅后,基辛格从一个并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基辛格常到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与彭迪多次交谈,有时交谈到深夜,讨论如何克服发展中美关系的障碍。一来二往,基辛格夫妇和彭迪夫妇成为好朋友。

  布热津斯基也是中美关系的坚定推动者。彭迪说:"当时美国国会内很多人美国反对与台湾断交,布热津斯基还曾想出一个"妙计""。深谙美国法律的布热津斯基知道,美国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需要国会同意,而停止关系则不需要通过国会,所以就用了"停止"一词。后来,国会还大为光火,指责布热津斯基钻空子。彭迪动情地说:"在中美破冰到建交的历程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像卡特、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些人的努力。"

美国总统里根会见彭迪 里根在赠给彭迪的照片下方签名留念。

  彭迪说:"尽管里根总统执政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曾有过激烈的交锋。但里根也在慢慢的回调对华政策。"经过艰苦谈判,两国政府于1982年发表了著名的"八.一七"公报,为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确立了原则。

  三十年来,中美关系虽然有阴也有晴,风雨兼程,但是两国从未停止克服困难、携手走向正常友好未来的努力。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时候的的"见证者",如今已八十九岁高龄的彭迪老人在展望未来时深信:"下一个三十年,中美关系会更精彩。"

  彭迪给新华网题词:“促进国际交流,建立和谐世界,新华网任重道远” 新华网 雷东瑞 摄

  资料

  彭迪中国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1920年10月14日生。1944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同年9月去延安。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国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1949年起先后在雅加达、阿克拉、伦敦、华沙、渥太华、哈瓦那、日内瓦、维也纳等地工作。采访过1955年亚非会议、1958年中美华沙会谈、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1年讨论老挝问题的日内瓦扩大会议和1979年美苏维也纳高级会晤等重大国际会议。1979~1984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批记者常驻华盛顿。1985年后,任新华社评论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较大影响。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