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军区那曲军分区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军分区,空气含氧量不及海平面50%,一年四季暴风雪不断、平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以下,平均海拔4500余米,缺氧、酷寒、风雪……共同构织了冰封雪裹的千里边关。
种活两棵杨树荣获一次三等功 迎着2009年的第一场大雪,笔者踏上了至少从200万年前至今一棵乔木也不见的那曲高原,却意外地发现,在那曲军分区机关礼堂一侧的草坪上,居然生长着两棵一米多高的杨树。战士们告诉笔者,两棵杨树已整整生长了9个年头。
“官兵们到底种了多少树已无法统计,总之是种了又死掉,来年又再种,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许勇说,“部队组建以来的前40年,没有一位官兵栽种的树能活过第一个冬天。”
机关战士李军无疑是这个部队迄今为止唯一的幸运者,他因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1999年4月,部队从内蒙古购来1000株耐寒抗冻的杨树苗。官兵们像侍弄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小心翼翼种下树苗,并找来废旧的大铁皮桶将幼小的树苗罩住,在铁桶外捆绑了一层又一层的旧棉絮或棉衣裤,希望能帮助这些柔弱的“婴儿”抵卸寒冷的残酷。
可刚进入9月,树叶就开始掉,树枝也渐渐地干枯。几乎所有官兵都认为这些树苗活不过当年冬天,只有来自北方的战士李军没有灰心。他坚持每天为自己种下的两株幼苗浇水,为防止水温过低冻坏树根,他将水烧成30摄氏度左右再浇灌。
翌年开春,998棵小树“遇难”,唯有李军栽种的两棵奇迹般地吐绿了。
今年5月,官兵们改变栽种方法,腾出4个大棚温室种下了美国红枫、内蒙古红柳、大叶杨等6种树苗。笔者在温棚里看到,尽管这些小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但枝干没枯。随行的军分区领导说,如果开春后这些小树能抽芽吐绿,他们将拆去温棚,看能否在室外熬过下一个冬季?
张干事的矿泉水情结 假若不是亲眼所见,笔者很难相信,在那曲高原,一瓶普通的矿泉水,竟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那曲军分区有好几个基层单位驻守在藏北西部无人区,听说这些单位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笔者执意要去看看边防官兵在临近春节时的生活状况。
临行前,军分区领导请笔者帮忙,把休假回到那曲的班戈县人武部张光利干事带回部里。原来,那曲至西部的申扎、班戈、尼玛三县尚未开通客运班车,这些单位休假归队的官兵都是途经那曲再搭乘地方运输车辆返回,张干事抵达那曲一周了,一直没有联系上返回车辆。
第二天清晨,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刚驶出军分区大门,张干事就要求到那曲镇的超市买点食品。没想到,张干事买的食品竟然是20箱矿泉水。
“班戈县没有矿泉水卖吗?”笔者有些诧异,“有,但价格比这儿贵一倍多。”张干事说。
“20箱矿泉水可够你喝半年了吧?”笔者觉着张干事有些小家子气。“这是给部里的官兵买的。”张干事似乎听出了弦外之音,连忙解释说。
路上,张干事给笔者讲述了他们的“矿泉水情结”。2004年夏天,人武部余参谋的家属何舒和4岁的儿子洋洋首次来队探亲。刚两天,洋洋就腹泻不止,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也不见好转,何舒一气之下带着洋洋回家了。
何舒母子走后,人武部专门请来卫生专家对饮用的井水进行鉴定,发现井水含氟化物和细菌菌群严重超标,短期饮用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长期饮用会造成代谢障碍。打那以后,凡是出差、休假、学习归队的官兵,都会自掏腰包买上几大箱矿泉水给大家带回来。
张干事说,随后他们在卫生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加氯消毒、混凝沉淀等方法使井水水质得到一定改善,但他们捎带矿泉水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傍晚时分,我们抵达班戈县人武部。当张干事从越野车后备厢搬下矿泉水时,却引来人武部官兵的一阵哄笑。原来在张干事回内地探亲期间,军分区党委挤出资金为他们购买了一台送水车,坚持每周一次送来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听说饮用水问题解决了,张干事反倒嚷开了:“你们别臭美,我捎带的这些水不是给你们的。春节我老婆、儿子要来部队,我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张干事的话语,再次引来了官兵们的一阵哄笑。
自编自印“网络书” “送书车来了!”当一辆三菱越野车刚一驶进驻索县某连营区,战士们便一窝蜂地拥了上去。
“别急,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前来送“书”的军分区政治部干事冯强一边维持着秩序,一边根据战士不同的阅读需求挨个儿分发不同品类的“书”。
引起笔者注意的,不是战士们的迫不及待,而是这些“书”的“与众不同”:它们都是用16开纸打印装订成的一本本小册子,并详细分为政治理论类、军事战法类、体育娱乐类等10余种。
冯强告诉笔者,那曲分区辖区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大多数边防连队驻地偏远,由于地理、气候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边防官兵获取信息要慢半拍,不仅至今还无法接通军内局域网,就连日报到手时也已成了“周报”。
冯强说,这些“书”专门为边防连队官兵“量身定制”,大都是从全军政工网上收集整理下载的资料,名曰“网络书”,是边防官兵的最爱。
笔者看到,战士李树雄刚领到一本“体育娱乐类”的“网络书”,便蹲在一旁美美地阅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