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领导层崇尚武力
本报驻耶路撒冷记者/袁奇
如不放弃激进立场,其政治身份合法化很难得到国际承认
当地时间1月18日凌晨2点,以色列军队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单边停火。从目前的战争结果来看,以军一直控制着战争节奏,伤亡率比较小,而哈马斯则表现得不堪一击,其武装力量受到沉重打击。
武装力量高层遭受重创
去年12月27日以军打响“铸铅”军事行动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领导层便转入了“地下活动”。然而,在以军精确的情报面前,哈马斯的高级领导人仍难逃厄运。
进入新年的第一天,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北部的最高领导人尼扎尔·拉扬,在以军的一次空袭中丧生,由此拉开了以军“清洗”哈马斯武装力量高层的序幕。
1月10日,哈马斯下属主要武装派别“卡桑旅”的高级官员阿米尔·曼西丧命于以军空袭。1月15日,哈马斯当局“内政部长”赛义德·赛亚姆同样死于以军的炮火中。在加沙的哈马斯领导层中,赛亚姆的地位仅次于两位高级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和马哈茂德·扎哈尔。路透社说,他的死无疑是哈马斯的重大损失。
而自任加沙分区司令的哈马斯“总参谋长”艾哈迈德·贾巴里,从战争一开始就“玩失踪”,直到现在仍下落不明,有情报人士推测,他已经在去年12月底以军的轰炸中身亡了。
“三驾马车”崇尚斗争哲学
虽然几位武装力量领导人相继丧生,但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哈马斯的领导层一直没有表示过服软。坚持武力对抗是哈马斯的生存哲学,同时也是该组织“三驾马车”的理念。
在哈马斯的领导层里,为首的是流亡叙利亚的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迈沙阿勒。1956年出生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迈沙阿勒,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和家人逃到了科威特,并且在那里上了大学。也许是这一段流浪的经历,使他在大学里面就立场激进,并很快成为“穆斯林兄弟会”下属的某极端学生组织的领导人。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迈沙阿勒举家迁往约旦,并于1996年成为哈马斯政治局主席。由于策划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活动,迈沙阿勒遭到以色列特工的追杀,于1999年逃往叙利亚。
迈沙阿勒曾公然与此前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唱反调,拒绝接受巴以停火问题的若干指导原则。2006年1月29日,哈马斯赢得立法委选举之后,迈沙阿勒更进一步强调,哈马斯不打算解除武装,并且准备团结巴勒斯坦各派别武装力量,组建一支正规军,以反抗以色列的占领和侵略。
和迈沙阿勒具有同样激进思想的是哈马斯当局的“外交部长”扎哈尔。生于1945年的扎哈尔在“三驾马车”中年纪最大。他是哈马斯创始人之一,也被认为是该组织下属政治派别中的鹰派人物。扎哈尔主张通过不断的武装斗争,迫使以色列释放在押的巴勒斯坦人,实现巴勒斯坦的建国。
哈马斯当局“总理”哈尼亚是率领哈马斯赢得巴立法委大选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立场没有前面两人那么激进。外界分析说,如果迈沙阿勒是现在哈马斯真正的领导人,那么哈尼亚的实际权力就要大打折扣。他作出的决定在哈马斯内部可能没有多大分量,特别是在2007年6月哈马斯武力控制加沙地带,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解散联合政府之后,就更是如此。
坚持强硬立场处境孤立
有分析认为,哈马斯在此次以军行动中遭受打击,与其说是败在战术上,不如说是败在该组织高层多年来坚持的暴力路线上。
诚然,哈马斯依靠反抗以色列的占领,树立起不妥协的形象。但是,自2006年初赢得巴立法委选举之后,哈马斯领导层并没有及时调整其原有的“通过圣战消灭以色列”的信条,走上了一条在国内与法塔赫抗衡,在国际上拒绝放弃暴力的道路,因此无法改变国际社会尤其是以色列和欧美国家对其“恐怖组织”的定性。
从目前来看,如何保存实力,维持自己在加沙地带的统治,是哈马斯领导层最关切的问题。以色列实施单边停火以后,哈马斯武装仍在发射火箭弹,以显示自己“打退”以色列的力量。但如果国际停火安全监督机制真的建立起来,那么哈马斯要从武装力量上恢复元气将会比较困难。
不过,哈马斯此次在外交层面捡了便宜,利用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矛盾,从多哈阿拉伯国家紧急会议上为自己的强硬立场赢得了不少支持。但不管怎样,只要其坚持暴力的立场不改,该组织就不大可能为周边的阿拉伯温和派国家所接受,其政治身份的合法化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