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连视窗1月22日电 王金海、张世安报道:在不久前闭幕的大连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大连市提出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提高民生质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谋求平稳较快的发展,再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大连市财政局局长毛岩亮日前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市场不能做的必须由公共财政来完成。
毛岩亮认为,要做好大连市公共财政的理财人,必须本着“理财为民,勤政为公”的服务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近年来,大连市财政加快建立以人为本的财政支出体系,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将新增财力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倾力建设民生财政。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7年,大连市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累计178.54亿元,相当于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1/3,年均递增32.3%,比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高13个百分点,是政府支持“三农”力度最大、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面对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新任务,大连市对财政在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并据此确定了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毛岩亮介绍,针对大连市多数农村基础经济薄弱、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众福利,以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的实际,市财政创新理财思路,坚决落实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政策,适时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北三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大开发战略,制定出台了《大连市关于加快北三市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市财政通过减免税收、投资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对北三市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市财政专项用于北三市开发资金达13.88亿元,建设项目1537个。在注重直接投入的同时,市财政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向该地区投入。市财政投入2.75亿元引导民间资本对永青路沿线进行投资,永青路沿线建成和扩建项目已达873个,拉动社会投资总额达36.2亿元,强有力推动北三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缩小同大连其他县市区的差距。
“要把公共财政建成民生财政,就要逐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毛岩亮说。8年来,大连市财政累计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5.92亿元,安排农村教育、文体、计生事业支出11.38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15.3亿元。这些资金专款专用,重点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农村校舍256个,一次性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扩建了112个农村远程教室并增配计算机12708台,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现代化远程教育系统。改扩建6个县市区67所乡镇卫生院、6个妇幼保健院、5个急救分中心及27个急救分站,易地新建了市传染病医院,使农民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2004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人均年筹资标准35元,其中财政补助25元,农民负担10元。2007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120元,市财政补助110元,农民参保人数扩增到212万人,占应参人口的95%以上。2008年,建立农村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农民住院治疗费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承担的部分,补助50%;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用于完善城乡救助体系,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全市救助平均标准提高到1950元,超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4。全市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困难居民由最初2.56万人增加到5.4万人。
据毛岩亮介绍,今年,大连市财政将继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日前,大连市政府决定再次取消和停止65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据测算,取消和停止这些收费市财政每年要减少2.38亿元,直接受益300万人。大连市财政在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将更加惠及民生,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建设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基地、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搞好生态河治理、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和沼气工程、加强对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的服务等。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