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尘封的往事,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血与火的厮杀。他们,曾经为民族尊严、为父老乡亲不被蹂躏而流血的中国军人,却不幸被日军俘虏送往异乡当劳役。
60年沧海桑田,当新春来临之际,阳光打在孩子们幸福的脸上。
可曾想过,在南太平洋的岛国上,一座座面朝祖国安葬的无人墓,他们的名字也曾是八百壮士、新四军?
近日一位网友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抗日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一帖,又一次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引来百万网友跟帖盼英雄回家。目前在搜狐论坛的牵头下,成立了10人筹备组,八百壮士仅存的3位老人均已签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长、淞沪抗战纪念馆长等专家纷纷声援。记者昨天获悉,春节过后,一个自发组成的20人小组即将赴巴布亚新几内亚,接英雄遗骸回家。
“天竺道”是北京一家公司的普通白领,去年12月23日,他上网时看到一篇新闻报道,称一名前澳大利亚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意外发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与中国军队标志的墓碑和墓地,其中就包括了当时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和新四军等抗战英雄的墓碑。
这让“天竺道”心绪难平,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在搜狐社区上发帖《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抗日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在帖子里呼吁对在海外中国将士的骸骨予以收回及妥善安置,“让抗日英雄回国,让他们接受应该得到的礼遇。”
没想到,帖子一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半个月,就引来了百万浏览量,许多网友纷纷声援,希望接英雄遗骸回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搜狐社区牵头,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建成、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沈建中等众多专家的筹备组形成。新年一过,一个20人的小组将奔赴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当地华侨一起,为英雄们举行一个隆重的迁葬仪式并接回国安葬。
据记者了解,当年保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如今仅存3人:重庆的杨养正,北京的王文川,还有上海93岁的郭兴发。为了获得他们的签名,经网友一番搜索之后,悉数找到了这3位老人并拿到了他们“支持八百壮士海外遗骨回归祖国”的签名。
答疑问题一
抗战老兵为何葬于异国 “这些劳工许多都是战争中被俘的将士。”沈建中告诉记者,四行仓库一役后,八百壮士(号称800人,实际人数只有452人)幸存的400余人集体退守租界,被英军软禁达3年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军”成了日军战俘。除了一部分中途逃脱以外,其余被带往南洋、安徽芜湖等地做苦力。“除了"八百壮士",还有新四军、普通百姓等在二战时被送往日本本土、南洋等日军占领地。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具体有多少二战老兵被俘至海外当劳工无法统计。由于水土不服,受非人的劳役,很多人客死异乡。”
问题二
墓碑如何被发现 “天竺道”告诉记者,这片墓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前首府拉布尔(Rabaul)附近,一位前澳大利亚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意外发现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与中国军队标志的墓碑和墓地。一位当地华侨知道后,雇请丛林土著人带路,费尽周折后,在一处荒坡蔓草丛间找到了3座中国军人墓碑。其中,有两座可辨识碑文,分别是原陆军67师200团的上尉吴坤、原陆军新30师上士孔宪章,另一座破坏严重难以辨识,但死亡时间都是1945年。他们都是抗战期间被日军送到当地当劳工的。
问题三
墓碑究竟由谁修建 沈馆长介绍,海外遗骸的埋葬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当地人掩埋,因为尸体裸露在外影响生活,另一种情况是由当时一起抓去的难友掩埋。后一种情况可能是多数,立碑的时间多在抗战结束后。
有媒体报道,据当年担任战俘营译员的华侨张荣煦回忆,回国前,曾与当地侨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259位官兵遗骸。但十几年后,墓园失修荒废,被夷为平地。
问题四
筹备组将做哪些准备工作 据了解,目前筹备组主要以壮大声势为主,征集尚在人世的八百壮士的声援和十万网友的签名即是其中一项,另外在搜狐论坛的帮助下,召集热衷此事的社会名流已全面铺开,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沈建中等均已参与此事。“我们还在积极联系澳洲的朋友,收集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海外其他地方的中国军人的资料,弄清具体数量、部队番号、是否有后人等。”“天竺道”告诉记者,将从报名的200多位网友中筛选20人,春节后即动身前往当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火山活动频繁,为人身安全考虑,也会考虑恶补一些相关知识。
核心专访
老英雄紧握双拳叙往事动情落泪 前天,记者和晋元中学的师生们一起,来到了位于宝山区海滨二村的郭兴发老人的家。
“难忘啊。”老人低垂着头,无声的眼泪落满衣襟,他轻轻拭去,60年前的往事重现。
1937年,郭兴发21岁,524团一营一排一班的机枪手,八百壮士中的一员。战斗打响后,郭兴发整整四天四夜,在四行仓库1、3、4楼间来回奔走,哪里需要机枪手就上哪去。战友搬来一箱又一箱的子弹,他只顾不停地上膛、瞄准、射击。敌人的子弹从耳边嗖嗖地飞过去。坚守4天后,八百壮士撤退到英国租界,被英军软禁了3年多。
1941年,日军押着他们去杭州做苦役,当时日本兵把当地所有农户都赶走了,占领屋子,让被俘虏的军人养起了马。如果马跑了,他们就用皮鞭抽得他们皮开肉绽。每天除了喝两次野菜汤,再没有别的。
几个月后,再也熬不住了,他和战友们下决心逃跑,趁白天放马的机会察看地形,选定逃跑路线,挑了一个晚上,日本兵都睡熟了,他们80多个战士一块儿逃了出来。走了两三天才回到上海。郭兴发逃回来后一直隐姓埋名,与战友也失去了联系,成了吴淞肉类加工厂的普通工人直至退休。
“我父亲非常想念战友,每当提起当年的事,他总会一个人哭,听说有"支持八百壮士海外遗骨回归祖国"这样一个活动,他非常高兴,艰难地提笔签了名。”郭兴发的儿子说。
“爷爷,祝你新年快乐。”不大的房间内,被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填满,晋元中学的教导处主任丁老师半弯着腰,凑在郭兴发的耳边大声说,我们的学生,开学第一课,就是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历史,讲述我们校名的由来。今天是特地来看老人的,我和学生们,都希望英雄回家。瞿艳花实习生鲁易 (来源:上海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