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加沙1月22日电 通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记新华社记者“突入”加沙
新华社记者余忠稳 华春雨 王志强
从2008年12月27日,加沙地带这块不足400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烽烟四起,巴以冲突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世界媒体因此也展开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新闻争夺战。
新华社一行6名记者21日晚“突破”拉法口岸,从埃及进入加沙地带,成为加沙冲突停火后进入加沙地带的首批中国记者。
以色列长期封锁加沙地带,外界记者很少能进入加沙地带实地采访。1月18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装派别相继停火,加沙地带边界控制有所松动,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大批记者来到连接埃及和加沙地带的拉法口岸,设法进入加沙地带。
21日凌晨1时左右,新华社来自开罗的5名记者和来自耶路撒冷1名记者在埃及北西奈省省会阿里什回合后,离拉法口岸已经只有40公里之遥。此时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进入加沙。因此,顾不上夜色沉沉,我们直奔拉法口岸。到了口岸,被告知上午10点才有工作人员上班,只好折回阿里什等待。
21日一大早,我们便赶到拉法口岸。此时的拉法口岸,已经是各路人马聚集的闹市。满载各国救援物资的卡车排成了长龙,大批等待进入加沙地带的各国记者、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也在口岸大门外焦急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口岸没有丝毫开放的消息。有的记者已经等了3天,也没有等到口岸开放,不知道今天的运气怎么样。
中午时分,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和救护车队开始缓缓驶入口岸,记者便向工作人员打听何时让记者通行,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等一等”,或者干脆是“不知道”。
下午3时左右,口岸的漆黑大铁门处一阵骚动,口岸处工作人员打开大铁门,宣布记者可以通行。刹那间,等待过关的记者提着各式装备开始狂奔。由于消息宣布太突然,记者准备的很多行李来不及收拾,只好扔在口岸外面。
没想到,这却是另一番等待的开始。奔入拉法口岸办公区,办理进入加沙地带的手续烦琐而“荒谬”。
拿着我驻埃及大使的亲笔信和以前办理的埃及新闻部的通行证,我们以为手续很快就会办好。排了一个小时左右的队之后,突然前面有工作人员通知大家,每个想进入加沙地带的记者必须手写一份“保证书”,大意是自愿前往加沙,最多只能在加沙地带逗留6天,在加沙地带期间一切后果自负。不少记者私底下说,这无疑就是“生死状”。但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谁也来不及多想,以最快的速度写好了各自的“保证书”。
排队在继续,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口岸工作人员突然又通知每个人都得准备护照的复印件,否则不予放行。
我们原本以为这不是个问题,找他们办公室复印就行。没想到,问了一处没有复印机,到另一个办公室,还是没有,结果问遍了海关办公室也没有复印机。很多记者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拿着护照找不着复印机。找了一圈之后,很多记者怀疑是否海关方面故意刁难,于是纷纷表示不满。但一切都无济于事,事先准备好了护照复印件的记者很快拿到进入加沙地带的许可,没有复印件的只好原地打转。
我们只好打听哪有复印机。几乎问遍了在场的所有人,最后终于得到“高人指点”,一位丹麦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帮助丹麦记者过关,来到现场协调,他知道离海关几公里有一处复印店,而且他愿意提供方便,开车送记者去复印。
一番周折,终于拿到护照复印件,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不知道下一步口岸工作人员又有什么新花样。前面已经有一些记者陆续拿到通行证,其实就是在护照上盖上埃及海关的离境章。一位西班牙女记者看着护照上的离境章,高兴地大叫:“我要去加沙了!”看她那高兴劲儿,仿佛不是去战区,而是度假地。
等待的时间越长,心里越不踏实。不过幸好一切都只是担心而已,护照上终于盖上了埃及的离境章,可以前往加沙地带了。加沙方面的手续相对简单,护照上盖了一个印章就算完事。
踏上加沙的土地,已经是21日晚上8点。短短500米,从埃及进入加沙地带,我们在拉法口岸办公区花了整整5个小时。不过,一切是值得的,我们终于成功进入加沙地带。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