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川39岁的李雪松(男)与来自湖北襄樊23岁左雪丽(女)结合共同抚养4岁半李埝铷。本报记者 王辉 摄 |
来自安县的43岁娄电工(男)和来自北川的34岁魏玉(女),在板房区相识相爱。有爱就要表达。本报记者 王辉 摄 |
“一个遭受重大创伤的心灵需要安慰。而最好的安慰是爱。”这是23岁湖北女孩左雪丽的话。也因为这句话。她留在了在地震中丧妻的39岁李雪松身边。不介意还没有领证就住在一起。理由是“他4岁半的孩子要有人照顾”。但将来必须要给她披上婚纱嫁得光明正大。
不领证。这是记者近日走访北川震后迅速重新组合起来的家庭的常态。
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有的是觉得找个人能互相取暖比婚礼或一纸婚书的程序意义更大。
“等经济条件好了再领证”
李雪松是2007年在陕西认识左雪丽的。当时两人只是普通朋友关系。去年5月份。左雪丽在李雪松的帮助下。到四川物色工作。
地震后。李雪松于次日下午在九洲体育馆找到了朋友带出来的4岁半的女儿李埝铷。“妈妈没了……”女儿第一句话就让李雪松差点晕过去。妻子、姐姐、姐夫。一家七口人。就剩下父母、甥女和女儿。李雪松在震后的一个月里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是个仗义的好人。”左说。“我当时想帮他照顾女儿。顺便看能不能带他走出阴影。所以就留下来了。”也许是年龄还小。每天都呆在一起的左和李埝铷很快就消除了隔阂。女儿逐渐开朗的笑声也给李带来信心。“男人总要有担待”。李开始找事做。给已经一无所有的家重新积攒。
“可能日久生情吧。跟孩子也处得来。她也喊我妈。我愿意继续留在他身边。”虽然李比自己大16岁。而且说明经济没有基础不愿意领证结婚。但左雪丽仍然瞒着家人。留在了北川的板房区内。“我就觉得他人好。但知道现在不是嫁他的合适时机”。“以后等经济好了。我是肯定要穿婚纱。要嫁得光明正大”。
“行!”李抬头笑了。“过了年北川新城就要动工建了。(我)当初自来水安装管理的经验就能派上用场。到时一定明媒正娶。还看能不能再要一个娃。”
震后一年将现婚姻重组高峰
经济条件是震后家庭重组的重要一环。
64岁的王兴平在地震中失去了老伴。本想借着春节的喜气。冲去半年来的晦气。在近一两个月内连相了几回亲。却备受打击。对方开门见山提出“你有多少存款”“你有没有商业保险”的问题让他有点措手不及。
王兴平是8月来到永兴板房区的。由于距离汽车站还有一段距离。他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载客。一天下来有六七十块钱进账。“可能大家都担心生活没有保障吧”。接连相了3个对象都未能“结对”。希望找个人能说说话、洗个衣服做个饭的王兴平有点气馁了。
“经济条件好的会相对容易找一点”。北川县民政部门有关人士称。地震后预计全县产生2000多个单亲家庭。今后的一年。将出现婚姻重组高峰。
这话也得到娄电工的证实。
今年42岁的娄。在地震中失去了10岁大的孩子。老婆因为种种原因与他分手。直到遇见34岁的机械技工魏玉。才开始振作。
“我们计划过了春节就挂牌‘新希望婚介所’。自己找到了幸福。也得让别人一起幸福!”娄电工说。他的广告挂出去后。每天都接到70多个电话。有外省的来找北川的。也有北川本地的。特别是越临近春节。就越多人征婚。“我这个婚介所会免费给北川的破碎家庭找可以结合的。外省一般不接。怕骗婚的来。”
娄电工说。很多北川人经过地震的创伤。都希望找一个能相互说心里话。能取暖的人。“但地震前很多家庭都是好好的。要一下子重组也很难。”他说。所以很多人在谈恋爱。并且很快就“试着一起过了”。希望能完成磨合后才真正走在一起。
“爱可能是最后的疗伤剂。”准备来年再要一个孩子的娄电工要求记者给他俩先来张专业“结婚照”。“咔嚓”过去。这个希望能带给别人幸福的安县男人。亲了亲魏玉的脸颊。感谢这个给他幸福的女人。
本报记者 谢苗枫 发自北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