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1月26日电(记者周润健) 26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在这一天人们在见面时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那么,“过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呢?民俗专家给予了解释。
天津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年”字最初的含义是指谷物熟了。
“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才会有一次丰收。从生、长、收、藏循环规律的角度讲,农作物谷物在黄河流域,是一年一熟。一年之中又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之好坏。因而,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
“年”还是时间的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称为一年。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词了。并且,“年”和“春”常常联系在一起。古时候,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生产,人们习惯将春天看做是一年的开始,有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季对人们的意义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头、开门红。
收藏之后,结束了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祭祀活动多是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举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人们在特定日子庆祝丰收以及进行祭祀活动,就叫做“过年”。
民俗专家解释说,我们把度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称过“年”,现在正月初一即为新年,也就是春节。春节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有道是“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责任编辑:刘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