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一元一个,刚刚出炉的烤地瓜,又香又甜……”带着山东不同地区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年初一一早,济南市明湖春节文化庙会又开场了。
在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明湖畔举办庙会,可真吸引了不少人。在铁公祠西广场,有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摊位,记者走近了看,才发现是个40多岁的大叔在摆弄他的小猪、小狗、小猴子,看着他面前神态各异的人、物,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他竟是中国民间艺术“捏面塑”技术中的大师之一。
他的名字叫李军,现任山东面塑艺术协会副秘书长。他是面塑艺术大师何派面塑创始人何晓铮先生的入世弟子,深得“何氏面塑”真传。李师傅一边忙活一边告诉记者:“面塑艺术起源于汉代,是用白面、江米面、蜂蜜、防腐剂等和制,上锅蒸后揉进颜色,做成各色面团用以捏制面人,颜色鲜艳,可以几十年不腐、不裂。”
记者去时,他的“钟馗”已经做好了一半。奇怪的是,这么精细的面塑艺术,制作时要使用的工具却非常简单。一个有机玻璃的拨子,一把密齿的梳子再加上几根竹签和一罐白蜡,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拨子的用法是挑、压、挤、拨,比如裙摆和袖褶。梳子用来做项链和牙齿,把面搓成一条细线,用梳子一轧,就成了项链。但是梳子的齿必须非常密,才能做得更加细致。做面塑的时候,手指头要抹一些白蜡,为了防止手指出汗把面粘起来。”李师傅一边做一边介绍说。
在演示台上,一个铁盘里盛着很多块不同颜色的面团。据李师傅说,一般面塑用的材料都只是黑、白、红、绿、蓝这几种基本色的面团,其他的颜色都用这几种颜色去配的。比如要粉的,用白的和红的一揉就出来了。
就在记者和李师傅闲聊的功夫,一个栩栩如生的“钟馗”已经做好了。当记者问到这个面塑作品能保存多长时间的时候,李师傅自信地说:“十几二十年不成问题,我好多年前获奖的作品现在还好好地收藏着呢。”李师傅还说,如今,我国的面塑艺术已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他决定继续把这门手艺做下去,教给更多的人,来推广这门传统艺术。
(责任编辑:刘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