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59.9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30元,增长41.6倍。这些数据真实记录了北京人吃、住、行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记者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了解到的。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后,更加注重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居民用于基本生存需要的吃、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体现发展与享受的交通通信、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全文
军队后勤集中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解放军“衣食住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折射出现代化后勤建设的巨大成就。>详细
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消费变化,也正是逐步实现较低层次需求向较高层次需求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能省则省”到“想花就花”,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愉悦”,从“忍气吞声”到“尊严有价”,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详细
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选取三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普通人,他们个人命运的变化为改革开放30年历程作出了最好注解。>详细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记者殷丽娟)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59.9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30元,增长41.6倍。这些数据真实记录了北京人吃、住、行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记者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了解到的。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后,更加注重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居民用于基本生存需要的吃、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体现发展与享受的交通通信、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
首先从“吃”看,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由1978年的211元增加到2007年4934元,增长22.4倍,但恩格尔系数由58.7%下降到32.2%,食品消费也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数据显示,北京人主食消费量在食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肉禽蛋奶、水产品、干鲜瓜果、糕点等副食品消费明显上升,消费结构从“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餐饮业飞速发展,北京人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更追求外出就餐的品味和质量,在外用餐次数不断增加,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在外饮食成为消费时尚。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1174.7元,比1992年的111.5元增长9.5倍。
其次从“住”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人的住房面积大幅增加。住房制度由福利分房向市场化、货币化转变,激发了北京人的购房热情,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8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为9.75平方米,1997年提高到14.36平方米,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0.30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1倍以上。
再从“行”看,改革开放以前,北京人出行范围较小,出行主要方式是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公共交通运营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城市道路增加和交通设施完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家用汽车。2007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1401元,比1992年增长28倍;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9.9辆,比2000年增长7倍。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