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月29日电(记者张军、陈钢)持续多年的生态建设使地处西北内陆的陕西省开始改变“植被稀少、黄土飞扬”面貌,面积大小不等的森林、果园、林场、苗圃犹如一处处“绿海”装点着三秦大地。“绿色”已取代“黄色”,成为陕西大地的“主色调”。
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的秦岭区域是陕西最大的“绿海”,这里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分布着种子植物2931种,占我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2%,素有“动植物王国”美誉。目前秦岭地区天然林覆盖率达42%,森林覆盖率达56.3%,林灌覆盖率达57.7%。已建立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森林公园30个、风景名胜区19个。正在建设的秦岭国家植物园,规划面积639平方公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
关山、桥山、黄龙山等林区也是陕西规模较大的“绿海”。特别是地处陕西北部的黄龙山、桥山林区,为西安和关中平原阻挡了滚滚南下的风沙,被称为陕西的“绿肺”。多年来陕西省依托这些林区建起国有林场258个,管理林地面积4148.9万亩,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400万亩。
遍布全省的经济林是陕西另一大“绿海”。截至2008年底,陕西省经济林面积突破1200万亩,仅此一项就提高国土森林覆盖率4个百分点。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渭北黄土高原,共建成苹果基地800余万亩、酥梨基地100余万亩、红枣基地近200万亩。使流入黄河的泥沙平均每年减少1.3亿吨。
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陕西省累计造林4400余万亩,浇铸起了一段又一段“绿海”。特别是榆林市坚持不懈进行沙区治理,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
截至2008年底,陕西全省有林地面积达1.84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26%,其中森林面积1.15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列全国第12位,林木总蓄积列全国第10位。昔日的“黄土陕西”依靠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林业重点省份之一,“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总面积近4.8万平方公里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密布,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90%以上,陕西省在这一区域开展了数十年的生态治理。2008年底,陕西省气象局对美国和法国1982年至2007年的卫星遥感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处于上升趋势,26年间绿色度上升了9.3%。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张社年说,退耕还林“染绿”了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构筑了三秦大地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工程铸造了陕西的“绿色长城”,防沙治沙工程谱写了一曲“人进沙退”的壮歌。陕西的生态状况已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方向转变。过去人们心目中的“黄土陕西”,正在变成“绿色陕西”和“生态陕西”。
根据《陕西省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陕西将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继续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增加和恢复林草植被,将现有的大小“绿海”连接起来,最终建起“陕南森林海、关中生态网林海、渭北经济林海、陕北林草海”四大“绿海”,形成“绿色海洋”覆盖陕西的生态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