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春节特别报道组1月29日发自青川
正月初四的青川,暖暖的太阳透出浓浓的春意。阳光、国旗、灯笼、新房,映衬着青川人迎接新年的笑脸。
满目青山,一波碧水。沿青竹江逆流而上进入青川,记者惊异地发现,一路上已几乎看不到震后的废墟。
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簇新的永久性住房和建设者忙碌的身影。
门前的晒坝上,暖和的围炉旁,热闹的年饭中,灿烂的焰火下,人们辞旧岁、贺新年,纷纷许下祝福和心愿。而恒久不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高扬的五星红旗和人们心中重建美好新家园的信念。
枣树村人的新愿景
春节后的阳光,照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社的大地上。正月初四,我们来到这里,未入住的,在加紧贴墙砖;已住进新房的农户,正在思考着牛年的新打算……
石光武:从“两条标语”到发展新愿景
在枣树村2组残疾人夫妇石光武家,他新修的鸡舍已经建好。“鸡舍修好,年后就可养几十只,卖了又有钱用,如果说自己想吃顺便捉一只出来就行了。我今年还要把旁边这条渠拦起来养鸭呢!”石光武乐着说。记者来到他新修好的房子和挂满腊肉的厨房里参观,他还谦虚地说:“今年春节过得很踏实,杀的年猪不大,才100多斤。”
从悲观到乐观,石光武有过三次经历。“5月12号那天下午,"轰轰的"声音大得吓人,我还以为是压路机路过,当我看到周围的房子和大地都在剧烈地晃动,我立即反应过来,地震了!这时我想到妻子听不到声音,马上跑到屋里把她拉了出来……”石光武向记者描述着地震发生的情形。
地震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一楼一底5间房子,是他们多年辛勤的积累。好端端的房子一下被震成了危房,危房边,他们悲观地不知所措。石光武说:“起初,我和所有人一样想着人活着就好,但是震后十几天,每当看着破碎的房子,想到一家人无家可归的时候,我仍然忍不住哭了。”
短暂的悲观后,他和家人在路旁搭起了两间过渡房,并把小卖部的生意继续做了下去。虽然在地震后进货比较难,但是他们的副食店一直没有缺过货、断过货。
“地震后,对于个别黑心的商家来说是发财的机会,然而他家的副食店卖的所有东西一直没有涨过价。”上河坝组组长雍如风插话说。
众乡亲七嘴八舌:当时有的地方每瓶矿泉水涨到4元、5元,他们始终坚持只卖1元钱一瓶。地震发生后的两天里,乡亲都缺水喝,他们冒着余震不断,从危房中抢出了库存的矿泉水,有的按原价卖给乡邻,有的送给了大家,他们夫妻俩却舍不得喝。石光武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跑进危房里取出顾客要买的东西,然后迅速跑出来,坚持按照原价卖。有时顾客不忍心坚持要多给钱,他们都不收。
5月15日夜,济南军区猛虎师某连驻进村里,帮助大家抗震救灾,特别是兵娃娃们一进村就帮助石光武清理废墟、排危,让他们感动地流泪。“大家都是爹妈养的,十七八岁的年纪,和我们娃娃差不多大,我心疼他们啊,余震不断,拆瓦的时候怕他们受伤,我只叫兵娃娃们在下面接,坚决不让他们上房顶。”石光武动情地说:要不是国家、政府和部队的帮助,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当兵的真的很辛苦,从来不用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甚至连口水都不喝。我就坚持给他们送煮饭烧的柴火,帮他们挑水。部队在离开的时候,我两口子为部队做了面锦旗,跑去送给他们。兵娃娃们看到我只有左手能干活,上厕所系裤带都不方便,便向连里报告,送了我两条皮带。我一直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留念。
到了7月初,石光武夫妻决定开始建永久性住房。决心一定,他们便花了八千多元买来一些木材,花了两千多元买了瓦,请来工匠和帮工就开始建起来了。看到石光武一家的精神,乡邻们总结出了两条标语:“有脚有手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8月31日,温总理来到他们家看望,鼓励他们要自强自立,听了总理的话,夫妻俩流下激动的泪水。
房子修好了,还得有钱用。于是,石光武琢磨着挣钱的项目:修鸡圈、养鸭……
石光绪:节后打工挣钱过上好日子
走进村民石光绪家,三间砖木结构房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门框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天降大灾志不丧,国逢多难更兴邦。横批:重建家园。
石光绪的爱人李开娥激动地说:“我们是腊月二十六才搬进新居的。大年三十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在新房里吃了团年饭呢!”
话语中透出了枣树村人的顽强与坚韧。
记得20多天前来这里采访时,天下着雪,石光绪家新修的3间砖木结构房正在做扫尾工作。“因为买的铁门与新修的尺寸不合,只好定做,等了厂家近半月,前两天才从成都拉回来安上,要不然,我们早就住进去了。”雪地里,石光绪一边回答乡干部何万军的问候,一边准备硬化院坝。“就是要这样,下雨天做室内,天晴做室外,才能抢时间早点住进新房。”凭着自力更生精神和干部的指导帮助,仅20多天,他们就住进了新房。
李开娥还说:“我们全家四口人,儿子和女子在读书。儿子小时候不慎掉进河里摔断了腿,落下残废,一到冬天就发疼。一家人负担这么重,又遇上地震,居然还是把房子修起了,要不是共产党,真是不可想象。”
“现在住进了新房,以后又做什么?”“室内有些装修和孩子上学都要用钱。正月十五后,丈夫外出或在本地重建中打工挣钱,我在家务庄稼和管好茶园,这样里外都照顾了,要不了几年就能把账还完。”李开娥回答。
枣树村:房子建完还要兴产业
枣树村村主任雍明说:“去年温总理来我们村后,更激发了大家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全村地震全垮户205户,目前已完工50%,枣树坝社39户重建户中,已有80%入住了新房子。没入住的料已备好,春节后马上又有一个新高潮,农房重建在4月份就要结束。”
房子建完后,枣树村人以什么来增收?是记者采访的另一个话题。据雍明介绍,村里已有了产业发展思路和行动。在这里,他们今年主要是对茶叶和养殖两个产业进行培育。全村户平基本上有一亩茶园,但不成规模没有形成品牌。恰好这次地震后是浙江省宁波市援建,那里有中国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引进集约化管理经验,打造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枣树村的第二大产业目标就是生猪养殖。牟家坪上,年存出栏上万头的生猪养殖场正在加紧建设。“这个占地3200平方米、总投资187万元的生猪养殖场,是由几十户联办的。资金投入嘛,浙江省援建资助一点,用于解决水、电、气(沼气池)、圈;农户自己出一点,解决猪源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实行集中建设,分户管理。4月30日,生猪养殖场就建成使用了。”雍明说,香菇、竹荪、木耳……都要渐渐形成产业。“是啊,这些县、乡、村干部每天都把我们受灾群众的事当成他们自己事在想在做。”一旁,65岁的石成柏忍不住直夸。
住进新房,增收致富。枣树村人的新愿景正在步步变为现实。
在阳光中感受震撼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采访见闻
大年初四,带着阳光上路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金子山出口驶下成绵广高速公路,那是络绎不绝去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参观者,“5·12”大地震把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宁静河谷变成了一个地球应力爆发现场,形成了各类地质奇观。
来自山西、陕西、重庆、广东等地的自驾车特别扯眼,加上省内各地开过来的车辆,停满了遗址公园的停车场。两个工作人员挨个上前统计车内人数:截至昨日16时,春节期间,遗址公园已接待游人三万余人。
刻着伤痛的地震科普园
三块黑色巨石并立,犹如从天而降的惊叹号,站在遗址公园的最醒目处。内江游人陈程迈上象征着“5·12”8级大地震的8级台阶,用相机记录那个时刻:5月12日14:28,汶川大地震。鲜红的字面与黑色的巨石,刻出沉甸甸的厚重。
高娅欢引着人们逐级而上,“这三块巨石是在东河口地震应力爆发点找到的,分别代表了汶川、北川、青川三个极重灾区”,她娴熟地介绍着。她是长江师范学院大三的学生,也是青川县关庄镇人,寒假回家在遗址公园当起了义务导游。那些曾经熟悉万分的青山绿水顷刻间面目全非,她的解说因而充满强烈的情感,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人们。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吕冀蜀是广元人,早就计划春节回家乡看看,到东河口遗址是他最大的愿望。看到巨石右前方被堰塞湖吞没的农田中,还树立着一根根电线杆,他的心情有点沉重:“水底下都是东河口村村民的房子啊,几十年的奋斗一瞬间就消失了”。他认为,保留东河口遗址作为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等十分有价值,“它将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的话引来很多游人赞同,频频点头。
隆起、坍塌,断裂、褶皱,淹没、震毁……巨大的地震能量,在方圆50平方公里的“Y”字型地带丰富呈现。来自广东东莞的马明远说:“站在这里,所见所闻都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它让我们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
直叩心灵的凭吊纪念地
沿着石道向北而行,左侧一个名叫王家山的堆积体上,矗立着8根貌似十字架的木杆,非常醒目,高娅欢解释道:“人们都把这个当成十字架,其实它是东河口村民居穿斗结构中的一个挑梁,代表这块土地下曾经居住着数百位东河口村民,它和十字架相通的一点,即是慰藉人心。”
王天惠被一群又一群各地游人包围着,作为东河口村的幸存者,她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看——在遗址公园爱心广场的右前方,有两棵小树旁边插着国旗,那是曾经的东河口小学所在地,她的孙子在地震中遇难。“脚下的土地一下子就拱起来了,到处像放炮一样巨响,山"哗啦啦"地垮下来……”,站立在她周围的人们仿佛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些巨大的响动,一只手伸过来,又一只手伸过来。王天惠感动地握住这些手。自从“5·12”地震以来,她随时都处在爱的包围中。腊月二十九,她被来自北京的记者接去城里吃团年饭,还收到了各级政府送来的年货,“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这个朴素的念头让她当起了公园的义务讲解员,因为亲身经历过,她和她的讲述成为遗址的一个亮点。
一块闪着水晶光芒的灰白巨石,形状就像人的心脏,上刻着“爱心广场”四个字,背后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什邡市地震灾区所说的那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吟诵着刻在碑石上的散文诗《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来自陕西的王永强眼里充盈着泪花,他让家人为他从各个角度留影。他说:“我要永远记住这个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时刻。”
带着希望坚强上路
去年7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动工,两个多月建成。对口支援青川灾后重建的浙江省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开园后,慕名而来的游人日益增多,浙江对口支援建设指挥部与青川县委、县政府商议,将在春节后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地震博物馆和模拟体验馆。
15000盆鲜花,是青川县为遗址公园迎接新年游人的特别设计。由于遗址公园的管理机构尚未成立,青川县旅游局干部成了公园的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一开始,东河口遗址不断迎来人流高峰,5500、6700、7200、8100……清点着游客,现场负责的4位旅游局工作人员忙得像陀螺。
与东河口村相邻的关庄镇,是青川县规划建设的二级重点集镇,春节期间农民们重建永久性住房的脚步也未停下来。镇长赵万全介绍说,这里将围绕东河口遗址公园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兴建农家乐。
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访者,段明聪非常感慨:“地震造成的灾难,必然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在东河口遗址区内,不仅活着的人们要比以前生活得更好,而且要把这种希望和信心不断地带给前来参观、纪念的人们。”
信念在 希望就在
大年初四下午,和煦的阳光下,青川县关庄镇群力村村民唐德富带着几个帮工,正起劲地为自己的永久性住房砌着新砖。虽然新房的框架刚刚落成,入住还要些日子,但他已忙不迭在自己的门框上贴上了春联:“大灾大难党指路,大恩大德民受益”,横批是“共产党好”。
“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的新年祝福”——这位质朴的汉子,搓着手里的泥,热情地拉住记者,讲述着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援助,讲述着他和乡亲们在灾难中的坚强奋起。他指着身旁的新房自豪地说:“200多平方米,钢木结构,比震前的房子好得多。”一旁的镇长赵万全介绍说,全镇因灾倒塌农房1450户,目前已有700多户搬进了永久性新居。根据受灾群众的居住要求、地域特点、经济情况等,全镇农村永久性住房采用了全木结构、钢木结构、穿斗结构、砖混结构以及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等多种建房模式。
谈到未来,唐德富眼里充满了希望:“我的想象很多!”他指着正在砌的砖墙说,首先建一个大温室-目前灾区家禽很缺,利用温室育种供应四邻乡亲,再上集市销售。下一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游人越来越多,“我的房子靠近公路,正好可以开一个农家乐。”
唐德富的新居旁,一大批散发木头芳香的永久性住房正在加紧建设。这里不仅有灾区群众自建、公司援建,还有加拿大木业协会和俄罗斯的援建者。
信念在,希望就在,唐德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明年一定要恢复赛兔大会”
深藏大山的青川县关庄镇,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在养兔业,作为川、陕两省闻名的养兔基地,关庄镇却声名赫赫。大年初四,热火朝天的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现场,关庄镇镇长赵万本已经在憧憬着全镇的产业重建蓝图了。
养殖长毛兔是关庄镇的优势传统产业,全镇6300多农民中,95%家中都是长毛兔养殖者。镇上专门成立了长毛兔养殖协会,吸引了2000多养殖户加盟,甚至还有相邻的陕西养殖户也主动靠拢。为了培育和壮大长毛兔养殖业,青川县连续三年举办了“赛兔大会”,地点都在关庄镇,每年4月10日开赛,比赛内容别具一格——比赛谁的长毛兔出毛率高。
地震使关庄镇1926户农民全部受灾,住房连同兔舍均被损毁。目前,农民都忙着重建永久性住房,还来不及恢复长毛兔产业。最让赵万本遗憾的,就是无法如期举行赛兔大会了,他说:“如果每家养一两百只长毛兔,一年就能收入三四万元,盖新房的贷款一两年就能还清。”
浙江对口支援关庄镇灾后重建的是绍兴市,巧合的是,关庄镇的长毛兔种最初就是引自绍兴。这下,产业援建也立即提上日程——3万只种兔场将在春节后恢复开建。帮助农户建兔舍、建饲料厂、引进种兔等恢复产业链需要投入500多万元,浙江援建者已表态全力支持。
“最多三年,关庄镇的长毛兔养殖就将恢复并超过震前,达到年存出栏15万只。所以,明年无论如何要恢复举办赛兔大会,到时关庄的产业肯定发展得更好、更快!”赵万本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