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美国货”条款引发争议
本报驻美国记者 马小宁
美国众议院28日晚通过的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议案,被视为奥巴马政府启动经济努力的一个初步胜利。
根据众议院文本,构成经济刺激计划主体的基建项目,包括联邦建筑和学校,除极个别例外,将禁止使用外国进口的钢铁材料。而即将于参议院讨论的文本则更极端,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
支持这一“购买美国货”条款的人认为,此举可以确保经济刺激计划所创造或保留的400万个工作岗位留在美国。这一做法对处于困境中的美国钢铁行业等一些制造业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效果。然而,这些条款所传达的贸易保护主义信息,必将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美国是进口大国,同时又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出口大国,在制药、民用航空、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拥有绝对优势,近年来出口大幅增加,一直是支撑美国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因此,这一议案内容一经披露,就遭致许多美国企业的反对。拥有巨大海外市场的美国企业清楚地知道,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不是单行线。面对这场已蔓延至全球的危机,许多国家已经或准备投入巨资刺激经济,美国公司也在跃跃欲试地准备分享这些刺激计划的蛋糕。如果美国经济刺激计划对外国公司关闭大门,只会导致外国政府同样对美国公司关上大门。本周,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已经表示,如果“购买美国货”条款最终被通过,欧洲将采取反击措施。人们似乎已隐隐闻到了空气中贸易战的气息。
美国企业、媒体、主流经济学家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30年,世界经济低迷,美国国会将经济困难归罪于国际贸易,通过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中止。《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也一直被视为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所犯的最大错误。
和70多年前相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国际贸易更是长期扮演着全球增长的引擎。危机时刻,如果所有国家都以保护本国产业为名相互关闭贸易大门,其后果将比上世纪30年代更甚。在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上,与会国就支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达成共识,表现出了协调合作、共克时艰的意愿。美国许多有识之士更是呼吁,美国有责任对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说“不”。在全球化的时代,企图依靠贸易保护主义而自保,只能是无知和短视之举。 (本报华盛顿1月2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