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月31日电题:工商“下乡”服务“三农”的三个突破口——成都市工商局助力城乡统筹发展纪实
记者张晓松
近年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多次提出,要不断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城镇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服务“三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四川省成都市工商局积极落实工商总局要求,在推广“订单农业”、实施“商标富农”、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发展等三个方面找到了工商机关服务“三农”的突破口。
以推广“订单农业”为突破口,解决农民卖粮难、卖果难 2009年春节前,成都市金堂县白庙村村民邱述权家的13亩脐橙树还有一半挂满果实,但他一点也不为销路发愁。
去年5月与成都市三溪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签订的产销合同,让邱述权心里有了底:“我们手里有合同,工商那里有备案,公司一定会按市场价包销。这一季,我从果树上赚到10万元纯收入绝对没问题。”
然而,就在四年前,邱述权还在为卖果难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想砍了果树种粮食。
了解到这个情况,金堂工商局找到成都市三溪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请他们与果农签订合同,按保护价收购脐橙,并请来专家为果农培训技术、推出示范合同文本保护果农利益;同时,向果农宣传合同法,教育他们要严格履行合同约定。
“果农手上拿着订单,不怕果子卖不出去,市场价高,我们就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我们就按保护价收购。当然,我们的货源和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成都市三溪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孙泽富称之为“双赢”。
四年来,白庙村80%的果农已在工商机关的帮助下纳入“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100%,人均每亩增收1100元。
在金堂县,由于工商机关的大力推广,近年来“订单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成都犇牛公司与栖贤乡1.5万农户签订了辣椒、花椒产销合同;金堂龙腾茧丝绸公司与竹篙乡1.6万养蚕户签订了养殖合同……
“金堂工商局的做法,只是成都工商系统推广"订单农业",解决农民卖粮难、卖果难的一个缩影。”成都市工商局局长谢述钧说,“目前,我们已做到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到户、合同订单备案建档到户、合同双方诚信公示到户、合同争议调解到户。”
据统计,仅2008年,成都工商系统就推动87家涉农企业与29万余农户签订涉农合同,履约率达91%;调解合同争议20余起,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新发展农村经纪人8223人,全市90%以上的畜禽产品、80%的蔬菜、60%的淡水产品和30%的瓜果均通过经纪人进入市场。
以实施“商标富农”为突破口,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09年元旦刚过,成都市郫县工商局就收到郫县豆瓣行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感谢信,感谢他们为保护“郫县豆瓣”证明商标专用权,跨省打假所做出的成绩:共捣毁制假窝点两个,查获侵权商标标识6万多套、假冒产品近千件。
“"郫县豆瓣"是我们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金饭碗"。”从事“郫县豆瓣”制造25年的岳平告诉记者,就是这个“金饭碗”,曾经因为内部质量参差不齐、外部假冒侵权严重,险些毁于一旦。
为保护好“郫县豆瓣”这个品牌,2000年郫县工商局主动提出,并协助当地向工商总局申请到了四川省第一件证明商标——“郫县豆瓣”。从此,保护好、培育好这个品牌就成了郫县工商局支持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郫县工商局每年都与当地“郫县豆瓣”支柱企业签订打假维权服务协议,配合企业一起打假。截至2008年,郫县工商局共立案查处各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标授权“郫县豆瓣”案件52件,罚没金额30多万元。
为了帮助当地将“郫县豆瓣”发展为支柱产业,郫县工商局突破监管理念,既重打假维权,又重培育品牌,一方面主动向企业宣传使用证明商标的好处,提倡“商标富农”;一方面教育企业规范证明商标,维护品牌形象。
在工商部门帮助下,目前,郫县已有104家企业申请使用“郫县豆瓣”证明商标,并获得相关商标351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8件、市著名商标12件;“郫县豆瓣”产业也从1999年的产量9万吨、利税20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产量38万吨、利税1.8亿元,并吸纳农村劳动力1.4万人。
除郫县工商局外,成都各区(市)县工商局按照市工商局的统一安排,主动把商标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确定对农民致富影响大,带动力强的涉农企业,指导和帮助他们创品牌、用品牌、护品牌,使农产品附加值得到了提升。
截至目前,成都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总量已达8407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在西部城市中列第一位。
以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发展为突破口,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009年1月18日上午召开的四川省邛崃市汤营农业有限公司股东代表大会传来好消息:尽管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公司入股的汤营村村民仍能获得每股50元左右的现金分红,再加上劳务费等,全村人均收入不会低于上年的6000多元,比2005年公司成立前增加近一倍。
2005年以前,汤营村一直实行着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耕作的农业种植模式,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每亩年收入只有500多元。
汤营村干部感到,只有成立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营业务的农村市场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我们都是农民,怎么成立公司、怎么办好企业、怎么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最初真是一窍不通。”汤营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贵全告诉记者,“我们只知道工商局是管企业,就找到了邛崃工商局向他们求助。”
邛崃工商局立即派出注册登记负责人员上门服务,运用专业知识出谋划策,和村民们共同筹划公司成立方案、帮忙筹集启动资金、出面拟定村民入股协议,在资料齐备的情况下,仅用不到24小时就发放了按程序需要7天才能领到的营业执照。
公司成立后,邛崃工商局又向该公司发放了工商企业联络员公示牌,在企业设立了消费者投诉联络点,协助注册了农产品商标、随时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由相关业务科室和辖区工商所每月两次定期回访,帮助公司很快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汤营公司规模化利用土地超过2000亩,吸纳农村劳动力近1000人,400亩“早春红玉”西瓜、30亩大棚食用菌、1500头生猪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亩年收入最高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
在汤营公司的带领下,附近村镇还相继成立了来龙农业公司、樊哙农业公司、三和农业公司,出现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合作组织欣欣向荣的局面。
5年来,成都工商系统在推动城乡统筹工作中,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34户,通过企业登记政策上的创新,在促进农村企业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