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晚,广州发生一起手机爆炸事故,当事人颈部动脉被炸断而流血不止当场死亡。据知情人士透露,事发前手机曾放置在死者胸前衣袋,且为品牌手机,并不在充电状态,但凶源“电池”是否原装尚不清楚。也有市民怀疑死者使用的是“山寨手机”。目前警方正在积极调查此事,质监局也表示了关注。
价格低廉,功能强大,还能做个性设计……记者这几天在北京几大手机销售市场转了转,发现春节市场山寨手机的销售着实火爆。“一个山寨手机几百块,用个一年半载的,就再换新的。
”这恐怕是山寨手机火爆的重要原因。
此前不久,工信部通告将实行手机IMEI号码登记核查管理政策,由其下属的电信终端测试技术协会(TAF)向国内手机生产商核发IMEI标识号,拥有该标识号的手机才可以在GSM/UMTS网络上使用。此举被不少媒体解读为工信部对山寨机开始下手,以后凡山寨手机,都会因无IMEI标识号而无法入网。但至今天,这种解读在眼下火爆的山寨手机市场前未免有些尴尬。
对山寨手机招安还是剿灭,一直在考验着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手机生产商还有通信运营商的智慧。
专家电量超标准爆炸威力无穷 其实,“物美价廉”的山寨机远非看上去那么美,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手机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可这也恰恰是山寨机的软肋。很多时候,山寨机不负责任的夸张宣传往往使很多消费者动心。以待机时间为例,有的山寨机宣称,超大容量电池。待机时间可长达一个月,事实果真如此吗?
“手机电池容量越大,待机时间跟使用时间也就越长,正常电池的容量应该在800至1200mAh,我们日前对一款山寨手机电池做过测试,它标明的电池容量为8800mAh,超过标准10倍,如果这是真的,一旦电池爆炸,其威力跟手握一颗手雷无异。”我国专业手机测试机构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一位工程师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非常肯定地说。“后经测试,此款山寨手机电池的容量为880mAh,仅为其标明容量的十分之一。实际上,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想做出8800mAh容量的手机电池,根本就不可能。”
再如被更多普通人所忽视的手机电磁兼容问题。不少山寨机为了追求信号好,就将手机功率调大,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使手机的辐射也大大增加,这就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显然,如果从专业角度出发,山寨机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是可怕的。而这方面信息恰恰是普通消费者所欠缺的。
围剿技术上不难落实起来不易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有IMEI码这个手机身份证,那么有关政府部门要解决山寨手机的问题好象并不难,只需要将认证过的
IMEI码在网上公布,并强制停用非法IMEI码就可以。但一位通信产业业内人士却表示,这一想法在目前来说尚无法实现。
据介绍,一直以来,我国手机用户都不是依靠IMEI码入网的,而是直接用手机号入网,而通过IMEI号对手机进行封网目前在我国是不可行的,因为在我国实施
IMEI码管理的难度很大。如果实行手机
IMEI码管制,那么就需要与手机实名制以及SIM卡管制一起,才能建立手机的应用安全保障体系。这样做技术上进行操作没有问题,但是却给广大手机用户带来很大不便,以后想换手机或换号都将极其麻烦。
此外,按照目前相关政府部门的分工,
IMEI码归工信部下属的部门管理,而实名制和SIM卡的管理的主体又变为公安部门和通信运营商,如何协调几个部门的运作将很繁琐。如果单单是为了剿灭山寨手机而如此大动干戈,显然成本太大。甚至还会对手机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也是运营商所不愿意看到的。
招安政府在努力从业者不领情 “有市场,就说明有我们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不少山寨机业内人员眼中,山寨机对繁荣手机市场功不可没。如今的山寨机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厂家在参与,一部山寨手机可能是由上百家厂商做出来的。“保守估计,目前整个珠三角的山寨机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相关企业逾3000家。”虽然这组从山寨从业者内部传出的数据未经权威证实,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基本反映出目前山寨机市场的客观情况。
事实上,监管部门早已注意到这点,有关部门并非一味地以打压剿灭为主,甚至还曾经出台举措试图“招安”。据了解,针对山寨机生产商提出作入网测试成本太高的意见,去年8月份,工信部宣布降低手机检测费,并缩短测试时间,想通过此举让山寨机尽早转正,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山寨机不是嫌"转正费"高,而是根本就没有想付这笔"转正费"。有这笔钱,不如花在自己身上,尽早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山寨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直言。
更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3G牌照的发放,国内的各大运营商将致力于发展手机无线互联网等业务,而一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山寨手机也会转向功能更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生产,从而笼络新的消费群体。这样看来,山寨手机的市场不仅依然会存在,还有扩展的可能。
一方面给行业监管和市场发展带来一定的麻烦,另一方面却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既不能一剑封喉赶尽杀绝,又无法顺利招安乖乖听话,山寨手机,确实给监管部门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行政指令与市场手段必须相配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本报北京2月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