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2008年1月 日媒体称中国产冷冻饺子致人中毒 正展开调查
2008年4月 中方赴日调查毒饺子 两国警方三次会谈分歧依旧
2008年8月 日外相来访中国 敦促中方调查“毒饺子”事件
“饺子事件”一周年,日媒穷追不舍
在“饺子事件”发生一年之后,日本舆论刮起一股“纪念”之风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羽策发自东京 去年2月初,多家日本媒体报道,1月30日,兵库县和千叶县的3个家庭、共计10名消费者,在购买并食用了河北天洋食品厂生产的饺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
如今,整整一年过去了,就在人们以为这起风波已经淡出中日关系之时,日本多家媒体却推出了“毒饺子事件一周年”这个话题。
日本媒体高调“纪念”
日本媒体上,1月30日前后的“纪念”活动很是热闹。在《产经新闻》、《读卖新闻》等主流媒体的网站上,设有“毒饺子”专题报道。共同社也播发了相关报道。
其实一年来,日本媒体一直对“毒饺子”问题穷追不舍,而且对任何有关中国食品问题的消息均大幅报道。
“毒饺子事件一周年”之际,日本媒体重点渲染的还是对中国食品的不信任感。有日本媒体还采访了当初受“毒饺子”之害的消费者,借消费者之口说“到现在身体还很不好,恐怕还是那些饺子的影响”,“经历了死一样的感觉”,并且说“远离中国食品,也不碰冷冻食品。一家人再也不吃饺子了”。
偏右翼的《产经新闻》刊载驻北京记者发回的消息称:“毒饺子事件已经一周年,在中国的天洋食品被人投毒的可能性很高,但是搜查工作进展很慢。”“日本发生饺子中毒事件后,中国媒体否认是在中国投毒的,以致到现在中国人还以为是日本人干的。”“饺子事件的影响超过了中国的预计范围,在这一年中,日本政府一直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寻求真相,在首脑会谈中也谈到这一问题,日本民众对中国食品的不信任感还在扩大……”而作为日本第一大通讯社,共同社则以“饺子事件一周年:日本开始摸索脱离中国食品”为题进行了报道。
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
其实,中方从“饺子事件”一开始,就积极配合日方展开相关调查。但是在日本媒体的穷追猛打和极力渲染之下,日本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信心至今没有完全恢复。
据引进“问题饺子”的日本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日生协)最近的统计,去年4到12月冷冻食品的销售额比上年减少了5%,其中中国产冷冻食品销售减少八成。去年夏季,本来中国食品的销售有望恢复,后来由于又发生三聚氰胺混入奶粉事件,中国食品再度被打入冷宫。
一年来,相当多的日本家庭主妇对中国食品敬而远之。有时候在商场会碰到一些家庭主妇拿着食品询问工作人员:“这是不是中国产的?”一听说是中国产的,马上就放下了。
由于消费者远离中国食品,连带引起日本的所有冷冻食品销路不佳,日本的食品企业只好采取尽量选用国产原材料的战略。但据笔者了解,对日本食品企业来说,全部使用国产原材料不是件简单的事,成本要大幅增加,日生协推出的最便宜的国产冷冻饺子也要比中国产的贵三成。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于这种困难局面无异于“雪上加霜”。由于景气迅速下滑,日本民众越来越节俭,更是货比三家,这时候食品提价,就等于自动离开消费者。在如此情势下,一些厂家把中国产的食品伪装成国产品出售,被媒体揭发后,名誉扫地。厂家也有苦衷:“消费者总想买既便宜又安全的产品,我们被逼无奈,实在是束手无策。”
眼下有家庭主妇告诉笔者:“我们的心情很矛盾,现在日本经济不景气,家里收入减少了,总想尽量选择便宜的食品,无疑中国食品价格低廉,我们也不可能全部买国产的,只能是有选择地一部分买中国产的,一部分买日本产的。”
据笔者了解,超市里卖的熟食,大部分还是使用中国产的原材料,有店长说:“我们不可能都使用日本产材料,那样成本太高了,只能是中国食品用日本加工法。”
2009年仍是中日关系隐患
从一年前开始,日本媒体的“毒饺子”报道形成这么一种舆论倾向:毒饺子事件的投毒行为一定发生在中国,但是中国不彻底追查,不公布细节,不与日方配合,而且甚至认为中国到现在还在隐瞒真相。
尽管这种先入为主的报道炒作痕迹明显,但还是造成“饺子事件”成为中日关系的潜在隐患。日本内阁府去年底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较去年的调查下降2.2个百分点,以31.8%创下1978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点。相当多的日本人列举对中国没有好感的原因时,提到是受中国食品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毒饺子”再加上“毒奶”,让日本人对中国食品越发有戒心。
一位分析人士忧虑地指出,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饺子事件”在日本国内被重新炒热的可能,“比如一旦今后中国国内出现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下,一些日本媒体就会借机旧事重提。”(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