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锈"的枢纽 关于我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上)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新医改方案明确,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作为连接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改变卫生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则是其当务之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敬请关注《关于我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系列报道。
涉县井店镇卫生院老院长杨天太退休后,很快被返聘回来。原因有二:一是卫生院技术人员紧缺,目前没有年轻人能顶得上来;二是杨天太在这里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当地群众认可他的技术水平。
“老院长被返聘回来,可帮卫生院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镇卫生院院长高凤利无奈地说,2003年以来,卫生院不仅没有真正引进一个人才,还有7个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远走高飞”了。现在,卫生院里基本上是一人身兼数职,既要开展医疗救治,还要负担计划免疫、预防保健等多项工作。
人才短缺,尤其是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适用性人才匮乏的情况,在我省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
2008年4月,省卫生厅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各地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共有工作人员53247人,其中正式职工43780人,其余为临时聘用人员,而其中仅核定编制18699名,半数以上人员是迫于工作需要超编进入的。每千名农业人口仅有乡镇卫生院人员1.05人,远低于3.41人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调查对象的职称来看,所有正式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39183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有152人,中级职称3185人,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却占所有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超过91%。从学历分析,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仅1224人,专科学历8725人,中专学历和无学历人员则占到了近75%。从执业资格分析,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有10115人,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有9271人,护士资格的3420人,不具备执业资格的占到近42%。
我省是农业大省,53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承担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职能的乡镇卫生院,是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职能显然是不相适应的。每当遇到公共卫生事件,乡镇卫生院人才不足、服务能力差的“软肋”就暴露出来。
"生锈"的枢纽 ,迫切需要激活。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新医改方案明确,要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保定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陈振怀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和经验丰富的“赤脚医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大大增强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可后来,这种给卫生院大量"输血"的情况几乎再没出现过。相反,随着那批人员逐渐离退和调走,卫生院还在被"抽血"。结果是,乡镇卫生院日益陷入困境。”他不无遗憾地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样几件“尴尬事儿”:某县曾面向全省医学院校“招兵买马”,开始报名情况非常火暴,可最终,却一个人也没招来;2003年,某县打破惯例,专门给乡镇卫生院增设了财政编制,引进了8个大中专毕业生,可如今,真正留下来的仅有两个人;有的卫生院每年都要派年轻医生外出进修学习,并给予工资照发、学费报销等优惠,但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旦条件成熟后,他们就会另谋高就。
毋庸讳言,重城市轻乡村的传统就业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镇卫生院的人才聚集。然而,乡镇卫生院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是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直接原因。
“我在卫生院干了10多年,虽然现在是院长,每个月也就挣八百多元,其他职工的收入就可想而知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卫生院院长告诉记者,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还稍微高一些,剩下的每月拿几百元工资的大有人在。这样的收入水平,还赶不上当地农民,谁还会安心工作呢?
据了解,目前,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中心卫生院经济状况较好外,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因人多“才”少问题举步维艰,严重影响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
由于卫生院自身的不景气,不少地方将其推向社会,实行财政“断奶”的自收自支制度。但在人员配置上,却依然实行计划调配,不但院领导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任命,其他人员调动也要经其批准。由于没有独立自主的人事权,他们往往是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挡不住。在综合性大医院、个体诊所和各类药房的夹缝中,许多卫生院只能靠1至2名技术骨干支撑门面,惨淡经营,勉强维持运转。这就使乡镇卫生院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没有人,发展不起来;越发展不起来,越不敢招人,也没人愿意来。
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究竟“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张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