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基辛格(右二)出席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时,与章文晋(右一)、冀朝铸(左一)及本文作者合影。
在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多少往事涌上心头。由于我的丈夫章文晋长期与美国官方打交道,机缘巧合,让我成为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就是其中一件。
基辛格是当代国际外交史上的风云人物。1971年他奉尼克松之命,秘密到访中国,为打开封闭多年的中美关系大门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这次秘密访问,使基辛格与章文晋结下了缘分。
基辛格在进入尼克松政府前,曾是一位教授、学者。1968年10月他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对美国的外交战略思想起过不小的作用。为了与隔绝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关系,他费了不少心血。从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巴黎与中国代表秘密接触、通过巴基斯坦叶海亚·汗总统的斡旋,基辛格为尼克松出谋划策,具体运作,直到尼克松决定派他到中国秘密访问。为了这次访华,他做足了功课,并准备了10余万字的材料和谈判纲要。他是带着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踏上中国这片神秘土地的。
由于从基辛格抵达中国到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之间的6天时间需要绝对保密,外交部严格规定:凡进驻钓鱼台国宾馆参与接待基辛格的人员,一个月内不许回家,对没有参加接待组的任何人都不许谈及此事。
6月中旬以后,接待人员住进钓鱼台,周恩来总理也常在晚上来这里检查工作,并一起研究问题,常常通宵达旦。
章文晋那时很忙,研究美国情况,准备谈判材料,制定并草拟公告稿的多种方案。那段时间,我们虽然同住钓鱼台国宾馆,但除了吃饭时间,很难见面。
基辛格到北京后要下榻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文革”期间,钓鱼台国宾馆几乎不接待外宾了,庭院荒芜,楼房失修,5号楼因是周总理“文革”中来此办公稍事休息的地方,所以保持得完好整洁。
当时礼宾司副司长韩叙让我们几位女同志布置和改善室内外环境。我们更新了地毯和沙发,布置了会客室和会议厅。为了体现中国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特色,在大厅摆放了明代的紫檀木条几,所有画作都换成清代名画,在基辛格的起居室陈设柜里,放了十多件名贵古玩,有明代的青花瓷器,清代的景泰蓝和玉器,还有殷商青铜器等。室外环境的美化让我们犯了难,因为“文革”期间钓鱼台中原有的草坪花卉都毁掉了,连树木都不再修剪。我们只好请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战士帮助清理打扫庭院。几盆盆栽花木还是从一位园林工人家里借来的。
7月6日深夜,文晋回到我们在钓鱼台的住所,让我立刻为他准备出差用的衣服,还特别嘱咐多带几件白衬衣,我立刻明白他要去接基辛格来华。前几天,领导一直在考虑派哪位同志去巴基斯坦更合适,文晋也在备选人之列,因为他既是外交部主管美国事务的官员,又曾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所以最后决定派他去巴基斯坦接基辛格也是意料中事。从做出决定到正式出发只有几小时了,我赶紧返回家中,收拾好一只手提箱,赶回钓鱼台,待我熨好衬衣,文晋他们一行4人就匆匆登车赶赴机场了。
7月9日中午,基辛格抵京,我们几位接待人员也来到南苑机场。那天去机场迎接的有叶剑英、黄华等同志。机舱门打开,我看到文晋陪着基辛格走下舷梯,后面还跟着美方两个保镖和3位高级助手。基辛格及助手和叶剑英元帅握手,他们既想放松可还是显得紧张。汽车开到舷梯前面,叶帅陪着基辛格和一名译员上了轿车。车队迅速离开机场。中午,叶帅陪他们用午餐,大概已向基辛格透露,下午即由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会谈。抵达中国当天就能和周恩来见面,这是基辛格没有料到的。
下午3时,周总理来到钓鱼台5号楼,基辛格在门口等候。那时的基辛格看上去精力旺盛,一头卷发,戴着黑边玳瑁眼镜,身体还没有发胖,显得年轻。周总理轻松自如地和他紧紧握手,随即进入会客大厅。基辛格从那个高大的保镖手里拿过公文包,坐到长桌边,他拿出足有三英寸厚的发言稿,令在场人都万分惊讶:如果要读这些谈判稿,得花费多少时间?谈判开始,周总理面前只有几页提纲,他潇洒自如地侃侃而谈,既有条不紊、逻辑清楚地阐明我方观点,还不时开点儿小玩笑。这样一来,基辛格也逐渐消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再翻阅那一厚沓谈判稿了。交谈中,双方虽然时时出现分歧,但能够坦诚交换看法,虽有争论却不吵架,所以基辛格在回忆录中,称赞周恩来总理是非凡的外交家。
基辛格秘密来访期间,文晋一直和基辛格一起工作,还陪他们参观了故宫,那天故宫谢绝其他游客进入,专为基辛格一行开放,这让他们特别高兴。从那以后,章文晋与基辛格就更加熟悉了。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一次访问中国,中美两国之间由此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1983年章文晋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时,基辛格已经离开国务院,但他们仍经常见面。基辛格对中国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许多中国政府官员或重要代表团到了纽约,都会受到他的热情款待;每逢中国使馆有重要活动,他都会从纽约赶来参加。章文晋有时还专程到纽约,向基辛格请教或共同探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彼此间的友谊日益加深,而这友谊的种子正是播撒在1971年那个难忘的初夏。(张颖)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