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达沃斯论坛见闻(组图)
2009年1月28日至2月1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全球经济危机无疑成为与会人员关注的主要议题。《时代周刊》近日撰文,记录了达沃斯论坛的一些见闻。
1、自负情绪不再盛行
来达沃斯的人通常是那些了解甚至能够影响整个世界的重要人物,然而如今人们的心态已有很大不同。当一场讨论中谈到一些全球经济主要数据时,主持人马丁·沃尔夫称,“这可能是我参加的消息最为灵通的小组讨论,如今大家都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在这里,谦逊成为了新的流行。
2、土耳其总理名字成动词
1月29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就关于加沙的中东和平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后愤然离场。这一举动使得埃尔多安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名字(Erdogan)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形容在讨论等场合提前退出。相信不久以后这个词也会用在达沃斯以外的地方。
3、世界金融秩序面临变革
南非财政部长曼纽尔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建立一个新的金融秩序,不再由美国和欧洲国家制定一些他们公然蔑视却要求世界其他国家遵守的规则,这可能是此次论坛上最有说服力的主张。所以,如果有一天曼纽尔的主张成为现实,不要过于惊讶。
4、美国银行家变低调
除了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迪蒙参加了一个小时的讨论这一短暂露面外,几乎没有任何美国著名银行家或投资银行家出现在达沃斯。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英国人(汇丰银行董事长史蒂芬·格林和渣打银行的Peter Sands)、西班牙人(Banesto 银行董事长Ana Botin)和瑞士人(瑞士信贷银行主席沃尔特·基洛茨)。美国私人股本三巨头——黑石的史蒂夫·施瓦茨曼,KKR的亨利·克拉维斯和凯雷集团的大卫·鲁宾斯坦虽悉数到场,但比以往几年要低调许多。
5、世界像棵椰子树
“人们信心增长的速度就像一棵椰子树的生长,而信心下滑的速度却像椰子下落一样”。这是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阿鲁瓦利(Montek S. Ahluwalia)在达沃斯论坛上谈到全球金融形势时的一个比喻。看起来人们很喜欢用椰子树来做例子,此前不久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也曾用如何给椰子树施肥打比方。
6、年龄成为分水岭
达沃斯论坛上,与会人员对于经济前景的态度带有明显的年龄差异。50岁以上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前景暗淡,而在年轻人眼中,当前全球金融风暴所带来的机遇要大于风险。
7、布朗照搬别人观点
《金融时报》专栏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新著《改革和稳定全球金融》可能不会成为畅销书,但很明显,参加达沃斯论坛的许多政治经济界要人都读过这本书,并接受了书中关于亚洲和美国之间资金流动不平衡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的说法。英国首相布朗在把脉全球经济困境时的论述就几乎是直接引述该书的观点。
8、李连杰活跃达沃斯
中国功夫电影明星李连杰2004年经历南亚海啸劫后余生。此后,他创办了壹基金,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2009年1月31日,李连杰在达沃斯荣获世界经济论坛颁发的水晶奖。该奖旨在表彰在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同时,善用公众影响力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李连杰还利用达沃斯分组讨论、各种聚会等机会宣扬其关于慈善的理念。
9、最后一届达沃斯?
达沃斯将于2月8日投票决定是否重修并扩建用于举行年度世界经济论坛的会议中心。如果这一计划遭到否决,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可能会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即使不出现这种情况,近期也很难指望论坛继续以往的规模了。今年论坛的赞助商和与会人员大部分是在去年秋季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之前递交申请的,除非全球经济出现快速复苏,否则明年会议注定要缩水很多。(钟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