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9%经济增长率在全球经济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中国金融高官近期也纷纷发声,表示对中国经济未来充满信心。中新社发谢正义 作
谁将率先走出危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全世界眼球的问题。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近日特为本报撰文认为:三大理由支持中国。
左小蕾认为,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在复苏中中国第一还是第二,我们更关心危机是否能在2009年画上句号。
当然,讨论一下中国经济可能较快恢复的条件,或者说中国凭什么占据经济恢复的先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至少可以增强我们战胜危机的信心。我认为,有三方面的理由支持中国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
第一方面的理由是中国有雄厚的实体经济的基础。恢复经济是恢复“实体经济”,不是搞“虚拟经济”。中国多年来致力于最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而且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占据的是最基础的中低端产品部分。
在危机期间,收入大幅下降,购买力大幅萎缩,收入的变化对价格便宜的商品需求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必需的,所以危机期间,低端产品的需求可能更稳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汽车消费大幅下降,而沃尔玛的销售还是平稳。价格便宜的“中国制造”许多都是必需品,因此“中国制造”的外部市场不至于崩溃,许多一般消费品的出口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历这一轮经济“突变”,对外需高依存度增长模式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面拉动内需,防止经济大幅下滑,推动经济恢复增长已经成为共识。这个共识的重要性有两方面:首先是顺利找到短期应对危机的切入点。拉动内需就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特别是消费增长方面的拉动。外需大幅下降,外部消费市场萎缩,如果能迅速稳定就业,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以及公路、电网、供水、水利建设,加大其他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提升农民收入,中国完全可以依靠内部消费增长,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很高的农村消费增长,吸收出口增长下降部分,稳定经济增长。其次,在后次贷危机时代,美国可能改变其向全世界借钱,以过度消费的支持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这也使得中国原有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而拉动内需的共识将兼顾短期应对策略和长期的战略方针,使中国较早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移,真正把危机变成了机遇。
第二方面的条件是从总量上来说,中国具有相对较雄厚的财政实力。中国近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这为政府增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经济实力的保证。
另外,中国有高储蓄率的民间资源。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超过40%的高水平。庞大的储蓄,使得在当前的危机时期,有足够的民间投资资金可以调动。庞大的民间储蓄,可能成为推动经济恢复的最大的实力和后盾。
相比之下,美国的储蓄率几乎为零,所以恢复经济更多依靠政府的赤字,这可能带来美国经济更进一步的失衡。当然,我们要密切关注美国储蓄率的变化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三方面的条件是中国稳定的金融体系。前几年中国进行了金融体系的一轮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革。而全面的制度建设以及相对较为封闭保守的现实,使得中国金融业在此次危机所受冲击较小。中国稳定的金融环境,在保证提供稳定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支持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且巨大的实施余地,给宏观调控政策创造了巨大的弹性空间。
以衍生产品的泡沫破灭为特征的此次金融危机,几乎使华尔街、伦敦和其他欧洲的金融市场彻底崩溃。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从资本市场到银行间市场都已伤筋动骨。因其本身还需要政府的大规模救助,所以欧美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基本瘫痪。
今年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强调,美国经济的复苏仅靠财政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靠金融系统,所以呼吁奥巴马政府必须继续大规模地拯救金融体系。这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一是金融体系对恢复经济的重要作用;二是金融体系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现在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还需要政府的救助。也可能伯南克的主要意思是先救金融体系,才能救经济。如果是这样,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的恢复之日,才是开始考虑经济恢复之时。虽然我们并不认为伯南克的观点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逻辑思路,但是危机重重的金融体系,肯定是美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制约因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