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冬麦区遭受严重冬旱——抗旱总动员
据农业部介绍,从去年秋冬种开始,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就高度重视今年夏季粮油生产,坚持及早部署,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强化服务,实现了小麦面积稳中有增,油菜面积增加800多万亩,冬前苗情基础较好。但是,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北方麦区降水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之连续出现几次强降温过程,旱冻交加,对小麦安全越冬和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秋冬连旱。二是受旱面积大。三是受旱程度重。四是旱冻叠加。五是可能出现冬春连旱。
旱情持续,安徽发布干旱红色预警(新华社图片)
安徽淮北地区全力抗旱保苗(新华社图片)
去冬无雪,尤显水资源珍贵。一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的冬旱正肆虐北方冬麦区。
1亿多亩冬麦盼甘霖 国家防总统计,截至2月1日,北方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37亿亩,到2月3日,受旱面积发展到1.39亿亩,重旱4102万亩,另外有393万人、19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46亿亩,比多年同期均值多4312万亩。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北方地区主要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明显不足,使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遭遇这次严重冬旱。
据国家防总会商分析,当前北方冬麦区旱情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去冬以来,华北、黄淮等地连续8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七至九成,一些地区基本无降水。
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当前北方冬麦区受旱面积,是近5年来的同期最大值,其中河南、安徽、山西三省小麦受旱面积均超过一半。当前正值隆冬季节,寒旱叠加、旱冻并存,一些地区出现大面积黄苗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干枯死苗。
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一些群众拉运水距离远、缺水持续时间长、抗旱成本高,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春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偏高,黄淮大部、华北东部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发生大范围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各省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526万 党中央、国务院对冬麦区抗旱保苗、保夏粮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国家防总、水利部去冬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抗旱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召开北方冬麦主产区7省异地抗旱会商会,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商财政部安排了1亿元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旱区各地全力抗旱保苗保春耕,并派出4个工作组分赴8省指导抗旱工作。
根据旱情的发展,黄河防总1月11日,将干旱等级升级为黄色预警,启动三级响应,并科学调度,及时调增用水指标,全力支援流域抗旱。
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2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各省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526万人、开动机电井75万眼、泵站4934处、抗旱机动设备71.1万台套,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3.8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7460万亩。有5000多支县乡抗旱服务队每天活跃在田间地头,解决了50多万人次和2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记者赵永平)
链 接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常年农作物受旱面积约3亿至4亿亩,每年损失粮食近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
鄂竟平说,农业生产一方面干旱缺水,一方面浪费水严重。目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5%,而发达国家为70%左右。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
“应对干旱,需要转换新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由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鄂竟平说,全面抗旱应该在重视农业抗旱的同时,更加科学理性地做好城市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全方位的抗旱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