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酗酒闹事官员“前仆后继” 健康酒文化当从官始

新闻回放

  据《法制日报》报道:2009年1月11日,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太原隆重开幕,各地市县委书记开始在电视里不断亮相。对家住太原的高峰来说,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多月前在北京酗酒失态,他仍是这些面孔中的一员。然而,他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据记者多方了解,2008年11月16日晚8时许,在京参加中央组织部培训班的山西省垣曲县县委书记高峰,酗酒后在国家行政学院大门外错将一私家车当成出租车,拉开车门就坐了进去,稍后与司机发生肢体冲突。
国家行政学院的门卫前来相劝时遭到他推搡,旁观的学员上前劝解时又被他拉扯,学院一领导同志过来劝架时甚至遭到高峰的追打。此人被迫拨打110报警后,高峰即跑到学院的车棚内躲藏,后被学院的值班警卫送回培训公寓一楼大厅。而培训公寓夜班的领班在劝说高峰回房间时,又遭到打骂。最后,还是当地派出所出动警员才得以平息事端。

  事件发生后,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迅速作出批示;山西省纪委常委会研究报请省委批准,决定给予高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策划者说

  近段时间,关于官员因酗酒惹祸影响恶劣而受到纪律处分的新闻接连不断。高峰事件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的“闹事门”声响之大,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酗酒闹事官员的“前仆后继”,起码说明有相当一些官员尚未认识到“酒祸”的严重性。本期策划之所以把话题聚焦到这个问题上,实在不是偶然。

  对于那些因酒致祸的官员来说,他们也许有足够的理由解释豪饮之时为何“煮酒论英雄”,他们也许在酒醒之后的确很难记起自己是如何“大意失荆州”的,他们也许在日常工作中还真属于能“过五关斩六将”的一方干才,但无论何种情况,在大祸铸成之后,承担相应的后果也是“必须的”。毕竟官员酒后失态乃至酒后失德,损害的是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为党纪政纪所不容。

  因酒祸而被“拿下”,闯祸者一定悔不当初,旁观者也时常为之扼腕。其实,职场酗酒,绝不是“因为馋酒”那么简单;职场“酒祸”,受害的也绝不仅仅是闯祸者及其相关人。面对频发的酒祸,需要警醒的不单是那些职场上经常被“酒精考验的战士”,还有那个我们既在刻意遵从又时常感到无奈的酒文化。

  观察篇

  一声叹息:都是过量惹的祸

  晓 理博 文

  中国是个很在意交往礼节的国度,而交往当中,酒席几乎是沟通感情必不可少的媒介,正所谓“无酒不成席”。

  应当说,自古以来,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喝点儿未尝不可。不过,中国也有句成语,叫做“适可而止”。遗憾的是,许多人上了酒桌之后,不是因难以自控而过量,就是因难以逃脱劝酒逼酒而喝多。当年杜康造酒的时候也许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个酒,在他身后的历朝历代不知演绎了多少人生悲剧。古代因“酒祸”亡国的例子且不去说,单看现代人特别是今天职场中人的“酒祸”,即可略见一斑。

  酒多伤身。据《武汉晚报》报道:曾担任湖北某县银行行长、年方51岁的老杨酒龄长达30年,从慢性酒精中毒发展到早期老年性痴呆,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现在仅为四岁孩童的智力,因行为反常、生活不能自理,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说,老杨的治疗效果非常差,已不可能恢复智力和生活能力。据介绍,老杨这30年都是“为工作喝酒”。

  众所周知,经常参加“酒局”的人轻者脂肪肝,重者酒精肝,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常常转化成肝癌。有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嗜酒者肝病、心血管病、精神疾患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出20%~50%,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1~3倍;我国每年因酒精而中毒的人数超过千万。

  据报道,公务员高血脂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刘家莲认为,从近年来相关行业员工的体检结果来看,机关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多患有脂肪肝、高血脂等“富贵病”。省城某机关单位体检时发现,80%以上的男性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脂肪肝,这与他们经常参加宴请、大量饮酒直接相关。

  酒后失德。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为例吧。2008年10月29日晚,身为正局级干部的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兼纪检组组长、副局长林嘉祥在一家大酒店用餐期间,在去卫生间的过程中涉嫌对一个为他指路的11岁小女孩实施猥亵。小女孩的家人得知情况后,立即找到林嘉祥质问,于是,林嘉祥借着酒劲口出狂言:“我就是干了,怎么样?要多少钱你们开个价吧。我给钱嘛!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我卡了小孩的脖子又怎么样,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段监控器下大放的厥词引起广大网民的强烈愤慨。根据交通运输部、深圳市联合调查组和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尽管林嘉祥的所作所为尚不构成猥亵儿童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但其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酒后在公共场合言辞不当,行为不检,社会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因此,交通运输部党组决定给予林嘉祥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

  平心而论,作为一名高级干部,林嘉祥在平时可能并非这样狂妄。深圳海事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林嘉祥平常挺和蔼可亲的,只是偶尔脾气急躁一些。听说此事,大家都很震惊,也觉得“不太可能”。那么,林嘉祥何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上演如此一幕闹剧呢?一则笑话或许能让我们有所感悟:说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都在吹自己国家的酒好,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拿三只老鼠做实验。第一只老鼠喝下美国的威士忌,当即晕倒在地。第二只老鼠喝下法国的干红葡萄酒,兴奋得手舞足蹈。第三只老鼠喝下中国的茅台白酒后,一言不发,飞快地跑了。于是,美国人、法国人一起讥笑中国人:“你们中国的酒太差劲了,你看,老鼠喝完一点儿事都没有,跑得无影无踪了。”正说着话,第三只老鼠跑了回来,手里高举着一根棒子,气急败坏地大骂:“他妈的,猫呢?”林嘉祥那天是否喝的中国茅台无从知晓,但他喝多了应该是事实。可别小看了这酒的“威力”,它能让天使变成魔鬼。

  酒后肇事。饮酒后,酒精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到麻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酒精50毫克时,反应能力即有所下降;达到100毫克时,反应能力下降约35%;达到150毫克时,反应能力下降约50%,并使人动作失调,手脚失控。驾驶员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脚踩制动踏板动作的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饮酒后,反应时间要增大二至三倍。有人误认为禁酒只限于白酒,实际上凡是酒类都含有酒精成分,如啤酒含3%~5%,葡萄酒含10%~15%,白酒含50%~60%。据统计,驾驶员酒后开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公务人员酒后肇事的案件屡屡发生,仅以2008年经媒体报道的部分案例为例:

  2008年2月8日,福建省漳州市司法警察张某酒后驾车,把车开上了人行道,撞到七名路人,造成二死五伤。

  2008年4月4日,新疆呼图壁县交警大队队长李巍酒后驾车,撞至同方向停在路边的一辆轿车的尾部,致使站在车旁的蔡某经抢救无效身亡。

  2008年9月16日,南京市高淳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吕某酒后驾车,撞到一名18岁的女学生。该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8年11月21日,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宛城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董立酒后驾车,接连制造三起事故,造成一死二伤。

  2008年12月27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派出所副所长李宗军酒后驾车,将一公司女职工撞出10米,当场死亡。

  ……

  我们姑且不去分析新闻背后的问题,单就这些公职人员酒后驾车伤人的事实来看,酒之祸不仅害了自己,更是祸及他人。

  酒后出丑。酒后状态下,因为失去理智,也常常闹出笑话,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但这类笑话如果出在公职人员身上,可以想见,其社会影响会如何。

  据《现代快报》报道:2008年9月3日夜里10点50分左右,南京市宽阔的梦都大街车辆稀少,巡逻警察发现,在靠近隔离绿化带的快车道上停着一辆别克轿车,车窗开着。借助昏暗的路灯,只见一个穿着白色短裤衬衫的人正趴在方向盘上酣睡。“喂,醒醒!醒醒!”因为这里属于禁停路段,于是,警察上前拍车门,想喊醒驾驶者。但那人满身酒气,根本喊不醒,警察只好使劲地拍他的肩膀。过了一会儿,那人迷迷糊糊地抬起头,嘟囔道:“你们干什么呀?”跟随警察采访的一家电视台记者问他:“你贵姓?”对方眯着眼反问:“那你贵姓?”记者说:“我姓王。”“那我也姓王。”见此情形,记者又试探他:“我姓张。”“那我也姓张。”“我姓李。”“那我也姓李。”明显意识不清,一派胡言乱语。警察让他出示驾照,那人拿不出来,就让他下车接受处理。谁知,那人下车后趁警察不备,拔腿就跑,情急之中竟跳进路边臭烘烘的小河沟,以标准的“蛙式”游到对岸。警察和保安搜寻好久,才在河边乱草堆里找到了脏兮兮的他。原来,他是南京市建邺区某街道工委副书记兼街道办副主任,因担心酒后驾车受罚,于是与十几个警察玩了一场“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此公“醉酒渡河”一时成为坊间的笑料。

  因酒得祸不止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最为严重的当属酒大丧命。乐极生悲,哀者几何?

  探析篇

  酒啊酒,如此过量为哪般?

  龙博文

  “酒祸”的发生与酒的饮用过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从主观上讲“酒祸”的根源在人而不在酒。但从客观上看,“酒祸”频现恐怕也与职场酒局过多有直接关系。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0.9%的受访者认为近几年“应酬”风气越来越严重了;在问及“你认为哪些人的应酬最多”时,“公务员”的数据显示是62.4%。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这种应酬很苦也很累,但却依然故我,不见悔改。由此昭示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酒场上有一些不得不遵从的潜规则。细思之,这种应酬大抵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时候是在“应酬”别人,有时候是在被人“应酬”。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好似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经常性的过度饮酒,使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而由此造成的酒祸也频繁出现。如果深入分析官员应酬中过量饮酒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有求于人主动饮酒。谁都知道“酒大伤身”,可许多官员喝大酒,的确不是因为嘴馋瘾大,而是为了工作“硬着头皮顶住”。大量“成功经验”表明:许多政策待遇、特殊支持是靠喝大酒喝出来的;许多工程项目、巨额贷款、转移支付资金,是靠喝大酒攻关夺隘、打通关节拿下来的。《云南政协报》曾刊载一篇题为《回首知甘苦》的署名文章——这是作者师农在姚安县挂职副县长期满时,在姚安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送别座谈会上的一番感言。文中引述了一位直爽的女乡长谈到要项目的甘苦时对作者说的一番话:“胃都喝掉了几个,还要不到一分钱。既要狠喝酒,又不允许醉,否则你的工作怎么做!”他感叹,这种为了工作而“献身”的喝法,喝坏了身体不说,还得不到应有的谅解,基层干部着实不易。文中还提到许多基层官员的无奈:“钱少事多,每年机关顶多千把块的人均经费,工作要做,项目要跑,跑上级有关部门求资金项目,必须努力喝酒;做群众工作时,还必须低头喝酒。必须把"政治酒"喝到位,必须喝足"人情酒"。”

  其实,这样的事儿在基层极为普遍。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他的博客上写下一篇题为《有时候酒就是这样喝醉的》的网络日志,文中记述了他在考察一个招商引资大项目时,“硬着头皮,一仰脖子把一大杯白酒一口干掉。结果稀里糊涂地醉了,第二天上午还吐了几次,难受得翻江倒海”。他说:“有人对我们这种喝酒方式不理解,甚至指责。我曾说过,这也是我们不愿意、不提倡的事,但这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有时候就是这样逼着你必须去拼、去上,舍此没有退路!”

  协调关系主动饮酒。不可否认,在我们这个“关系社会”中,“酒局”的确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感情沟通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在开怀畅饮的时候敞开心扉,更为充分地交流。现在一些部门的官僚作风严重,不但普通群众上门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即便是下级党委、政府到上面去办事也不容易。不过,很多人都发现一个诀窍——很多事情在餐桌上比在办公室里更易于解决。于是,为了今后到上面去办事容易点儿,下级干部往往充分利用请客吃饭这一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有效“手段”,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成问题的问题”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

  在被接待应酬的各色人等中,多数人并不计较吃什么、喝什么,只要体现一番诚意也就可以了,但也有一些人是相当计较、得罪不得的。一位在地方工作过二十几年的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人能量很大,有的能"通天",他们见省部级领导比我们容易得多。别指望他们能给我们办多少事,但要特别注意,别让他们坏了我们的事!因此,必须好好地接待。”他以市县为例:在接待应酬的机关和人员中,有的是顶头上司,管人、管钱;有的是业务主管部门,管项目、管技术;有的是被称为“无冕之王”的媒体从业人员,管形象、管声誉;有的是执法执纪部门,管罚款、管抓人。可以说,这些人不论职位高低,都掌握着一定的“生杀予夺”之权,如果应酬得当,各方面关系融洽,联系渠道畅通,人气旺盛,工作顺利,甚至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如果应酬失当,则关系僵、渠道塞,脸难看、事难办,穿小鞋、陷泥潭,之后再作补救,不仅十分被动,而且下的气力、花的成本可能会更大。“权衡利弊,何不早烧高香呢!”

  公务接待被迫饮酒。在官员喝酒应酬中,有一种极为被动的饮酒,那就是公务接待。就基层而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自上级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都要基层去落实,落实的情况到了年底还要打分、考核,还要检查、验收,而且不少工作还是“一票否决”。于是,为了给上面来的领导一个好印象,在年终检查、验收时能够顺利过关,基层干部们只得赔着笑脸、硬着头皮热情接待。《人民论坛》有一篇文章这样分析:在客观上,大大小小的会议,上级领导的视察以及各种检查,是造成目前干部接待多、应酬多的主要原因。

  从观念上讲,传统的礼俗根深蒂固,害人不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别看有这样那样的规定,如果公务接待不喝酒,在很多人眼中那就不成其为接待,不成其为宴席,也就是对领导不热情、不尊重。所以,不但要喝酒,而且要“喝好”。于是,一晚陪几桌客人的事就很常见。哪怕昨天还在因喝大了胃痛吃药,哪怕得了不能沾酒之疾,有时也要“宁伤身板,不伤感情”。

  入乡随俗被迫饮酒。如果说公务接待是很被动的饮酒,反过来看也是一样。在注重身体健康、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谁愿意牺牲与家人的团聚时间,把生命和精力虚耗在乌烟瘴气的酒席上呢?但是,去基层检查工作,有些酒又不得不喝。经常到基层的人都知道,最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情就是喝酒,而且最怕的是“喝好”。因为“喝好”不是说喝得恰到好处,而是喝醉为止。主人要想让客人“喝好”,就得想方设法让客人喝多,而且不能是微醉,往往是吐得一塌糊涂或者不省人事。

  据报道,河北省沧州市派员到盐山县电力局对其城网电力改造进行例行审计,电力局每天都设宴款待。其间,年仅25岁的审计组干部张洪涛头一天晚上已经喝了很多,吐了好几回,对第二天的酒宴很怵头,本想以孩子发烧为由请假不去,但又怕领导不高兴,还是硬着头皮去了,结果酒后死在酒店门前。

  在我们为恶劣的“酒文化”和“潜规则”而头痛不已时,也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这一祸端的推波助澜者?

  劝诫篇

  朋友啊,别让酒精毁了你——一个原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喝酒“心得”

  龙博文

  提起这喝酒应酬,可以说一言难尽哪。

  我曾在县政府办公室当副主任六年,当主任五年。在我们当地人的眼中,我是“身居要职”,是县长的“得力助手”,简直都能“呼风唤雨”了。唉,鞋穿着舒不舒服,其实只有脚知道。我今年59岁,退下来已经7年了。52岁“下岗”,不是因为干得不好,也不是因为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干得太好”、工作“太得力”,结果身体先告饶了!

  我是篮球运动员出身,年轻时差点儿进省专业队。刚上班时在县林业局车队开大车,就是因为篮球打得好,经常作为主力代表县队打比赛,县长给我起了个外号“县乔丹”,还点名把我调到政府车队开小车。拍良心说,调工作我是一分钱都没花。我在县里有点儿名气,不单因为篮球是长项,而且因为喝酒我也是“一霸”。能喝多少?这么说吧,年轻时喝一瓶“北大仓”照样上场打球,而且不影响投篮的命中率。有一次几个一起下过乡的哥们儿拼酒,我喝了三瓶“四大美人”,排了个第二。第一那小子比我“尿性”,另外又整了三瓶啤酒。

  给县长开了几年车以后,赶上最后一批“转干”的机会,我进了政府办当干事。41岁那年提了个副主任,主管后勤和接待。当干事时一般场合都是伺候“局”的,上不去场。等当了副主任以后,平时的迎来送往,我就是喝酒的“主角”了。再后来当了主任,基本上主要领导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酒场上不但要当“主力”,还要当“替补”——明里暗里为领导担酒。这倒不是为了溜须领导,是咱知道自己是干啥的。很多时候喝酒就是工作,作为下属替领导分忧,也是工作需要。

  现在好多人都羡慕当官的,好像一天到晚好吃好喝挺滋润的,其实,谁遭罪谁知道。那些县领导,别说平时工作压力有多大,责任有多重,光这喝酒就是难过的一关。有一位省直机关下派锻炼的副处长,在县里挂职副书记,临回去的时候跟我说了一句话:“大哥,要是再这么喝两年,我就得埋这儿了。”说句实在话,在基层工作,如果不会喝酒、不敢喝酒或酒量不大,说严重点儿真有可能影响工作。当然了,我指的是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左右协调关系等方面。可以说,陪书记、县长去省里或是去北京汇报工作、跑项目,几乎没有不喝酒的时候。一旦端上酒杯,就要主动给上级领导敬酒。人家领导的级别高,抿一口就行了,可咱得表现出敬意和诚意啊,一干就是一杯,有时得连干三杯。看书记、县长喝多了,我还要主动把他们的酒倒我的杯里。

  那年我们县到内蒙古招商,人家根本不见。书记、县长领我们先后去了七趟,这下把“上帝”给感动了。内蒙古人好客,比咱这儿都讲究,又是献哈达,又是唱酒歌,论酒量也都是“战士级”的。酒桌上,话说到关键处,人家说了,看看酒咋喝吧。咋喝?既然人家给欠了一条缝,咱还不知道咋喝吗?书记平时也就三两酒的量,那天急了,“喝死就当睡着了”,连干三杯,结果回来住院一个星期。县长的量顶多能有六七两,那天最少喝了一斤半。要知道,那可是60度的白酒啊,当地人称“闷到驴”,结果把县长喝得胆汁都吐出来了。随行的这些人中,也就属我量大了,那天我喝了两瓶多,好在东道主一方没有比我量大的,要不我也完了。回来的路上县长说:“要不是大尹子有点儿量,咱们过不了这道酒关,这趟就可能白来了。虽然让人家干倒好几个,值得!”我们在为招商引资取得成功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心里直骂:这是他妈的什么酒文化啊,简直就是要人命!

  要说这酒文化,其实咱这儿也不比人家强多少。县领导去基层检查工作,陪酒的往往都是一大堆人,每个人都变着法儿地敬领导酒,轮个圈儿也要十来杯。县领导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有自主权了,所以总是象征性地喝一口,如果确实该挡酒了,大多就得由我这个办公室主任代喝了。再加上基层把我也当“领导”,但实际上相互之间级别差不多,也只能是人家喝多少我喝多少。

  平时来了客人,作为办公室主任,我肯定要跑前跑后、张张罗罗。客人大多会体恤我的辛苦,为表示慰问,总是要一一向我敬酒。我不得不欣然接受,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有一段时间,我因喝酒胃出血,只好天天服中药、喝稀饭,整个人面黄肌瘦,萎靡不振。我爱人说:“你这么个喝法,是不是想让我守寡啊?姑娘、儿子可都没工作哪!”我知道她是心疼我,怕我喝出毛病,可一旦有接待任务,这酒还得继续喝。

  2002年,我陪县领导去北京同仁医院看病。领导说,既然找人家专家一回,你也好好查查吧。结果一查我傻眼了——2期糖尿病、肝硬化肝腹水。打电话和爱人一说,电话那边就哭了:“咋说你都不听,照我的话来了吧?行了,咱也别当这个主任了,快保命吧。”这回我得听她的了,要不真对不起她。所以,住院期间我就申请提前退休了。县长去北京看我时说:“大尹子,你得这病我们都有责任啊。”

  现在远离酒场了,也能冷静地想想了。酒精这东西害人,可不管你是谁。别说自己身板好、酒量大,其实啥人也架不住这么个喝法。不过有时候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一桌人多数不愿意没完没了地喝酒,而没有一个人敢于站起来对这种酒桌文化说声“不”呢?如果咱管不了酒文化的大问题,还是管管自己吧:别让酒精毁了你!

  忠告篇

  记住,只有健康才真正属于自己

  ——记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侯安会

  尹真明

  记者:为了做这期与“酒祸”有关的专题策划,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有报道称:“酒精中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公害。”您能从医学的角度谈谈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危害吗?

  侯安会:可以。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第一酒类消费大国。这就是说,这个“第一公害”的最大受害群体在中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超过11万,至少有60种疾病和酒精直接相关。因为现在人们的应酬较多,喝酒的机会自然也多,所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临床的角度看,饮酒过量的人往往具有严重的肝功能损伤,而且容易导致脂肪性肝硬化。研究发现,男性连续喝酒五年以上,每次酒精量(饮酒的毫升数×度数×0.8=酒精量)为40克,则容易患酒精性脂肪肝。如果严重酗酒的话,每天饮酒的酒精量超过80克以上,只需两个星期就有可能患上急性酒精性脂肪肝。应酬较多的人群,患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也大大增加。过量饮酒除了损害肝脏,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梗塞,诱发脑卒中、心脏病、中毒性脑萎缩、胰腺炎等疾病。美国、日本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过量饮酒还会出现健忘症、错觉,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生育能力下降。除了以上提及的脏器会受到损害,还容易使人因情志极度亢奋而行为失控,甚至出现酒后失德的情况。

  记者:现在职场上的应酬之多,常常到了令人难以招架的程度。对于深知酒害的人来讲,总是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不能拒绝出席一些场合,也不能做到滴酒不沾。那么,如果必须到场又必须饮酒,该如何减轻酒精对自身健康的伤害呢?

  侯安会:虽然喝酒是沟通感情的催化剂,但千万不能成为自身健康的“绊脚石”。我建议,应酬之前最好先喝点儿汤水,或者喝一杯牛奶保护胃黏膜,不要空腹喝酒;为防止酒醉和减少酒精危害,吃一些蔬菜、水果,像生白萝卜、莲藕、西瓜、梨等就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在饮酒过程中,与面食类、肉脂类等同时摄入,使酒精缓慢吸收,给肝脏分解、解毒酒精一个时间段,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饮酒后,喝些绿豆粥、食醋、梨汁都有利于降低体内的酒精浓度,减缓头痛、头晕、胃肠不适等症状。如果饮酒后发生严重头晕、乏力等酒精中毒现象,应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

  记者:对应酬交际场合较多的职场中人来说,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饮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侯安会:职场喝酒,无论机关官员还是公司职员,通常与工作或业务有关。在应酬的环境下,也许最好的控制办法就是滴酒不沾,以白水或其他饮料代酒。不过,这样做的难度比较大,因为一旦如此,就应当持之以恒,以免给人一种“看人下菜碟儿”的感觉。否则,在我们这个酒场文化中,往往喝了第一口就有第二口,和这个人喝了还要和那个人喝,这次喝了下次还得喝,要不别人就可能对你有看法,反倒失去了应酬的意义。

  相对实际一些的办法是为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限制。在某个特定场合中,决心饮酒不超过某个限度,并严格遵守自己的心理防线。根据平时能承受酒量的总和,饮至总量的三分之一就算是一种合理的限度,这样还会对健康有好处。

  记者:从保证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您对经常参加应酬场合的公职人员有什么具体建议?

  侯安会:由于过多饮酒、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人的血压很容易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如果确实需要饮酒,那么也要做到科学地、合理地饮酒。有四个守则要记住:一是要喝低度酒,二是总量要控制,三是勿空腹饮酒,四是勿与碳酸饮料共饮。同时,要纠正“没病不查体,小病不查体,花钱不查体”的错误观念,避免小病积大、大病积顽。同时,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尽量减少应酬,避免由此引起的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高血压这“四高”的发生。力求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坚持午睡、运动、听音乐,都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个人或单位应坚持定期查体,一般每年检查一次,如需要可查两次。在这里,我想对各种职场中的朋友提出一个忠告:记住,无论酒场上有多少友情、多少利益、多少需要,只有健康才真正属于自己。

  建言篇

  倡导健康的酒文化当从官员做起

  王魁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研究地域性格的“都市人丛书”,著名作家阿成先生所著的《哈尔滨人》就是其中的一册。在这本书中,阿成先生在《拼酒的话语》一文中对酒文化的劣根性进行了剖析:

  哈尔滨这座城市最大的陋习就是“拼酒”。

  这种拼酒的陋习至今在这座城市里盛行不衰,以至成为酒桌上的一大时髦。请客的人认为,不拼客人喝酒,就是自己不热情、不真诚的表现。因此,无论如何也得拼!倘若对方真的能喝酒,这倒也罢了;如果不能喝,那可遭罪了;如果对方不仅不能喝,而且还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者其他什么病,那就更糟了。因为主人并不管你有病与否,非让你喝不可。搞得客人尤其是南方的客人在酒桌上胆战心惊的。

  我曾参加过这样一次便宴,桌子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请我们的是位书记,他已经因为喝酒过度,正在卫生所打吊针,听说又有客人来了,立刻拔了针头过来陪酒。我们根本不熟悉。他端起酒杯,指着来回上菜的那个胖厨娘说:“客气话我就不说了,都干了。谁不干是她养的。”那个胖厨娘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忙她的。看来她都听习惯了。

  阿成先生十几年前提出的问题,很难说现在已经消失了。在交际场合上,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去饮酒,人们都有自己的利弊衡量。虽然多数人未必愿意喝酒,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饮料酒的销量不断攀升。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各种酒类都以超过10%的比例高速增长。在饭局上,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出门在外,老婆有交代,少喝酒,多吃菜,情况不妙就找人代,实在不行就耍赖。”虽有爱人的忠告、劝阻以及各种禁令,但酒还是喝了,有时还喝大了,甚至惹出祸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摒弃那些损害健康的甚至违背人道的恶俗?

  在我看来,为了减少酒祸的发生,首先是交往应酬要控制。减少应酬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2008年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常常陷于日常事务,忙于各种应酬,很少抽出时间学习。有的同志作报告、写文章,自己不动脑筋,而是一味靠别人、靠秘书班子代劳,空话、套话连篇,毫无针对性。”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必然会产生误导,使下属视应酬为“工作”而仿效,渐渐疏于职守,最终败坏社会风气。针对官员应酬过多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对于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在交往中不必过于讲究。对一些不必要的应酬,该减的要减,该推的要推,切莫被应酬缠身,以致误了工作,坏了风气,损害了形象。现在,有关减少接待应酬这方面的制度性要求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很好地落实。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讲,应自觉革除劝酒、逼酒的陋习。过度喝酒通常是因为互相劝酒而来,酒祸频繁出现,与之有很大关系。如今,我们在倡导以人为本,那么,酒桌上能否更关注饮酒者的健康呢?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长于行前认为,饮酒要适可而止、微醺而止,如果过量就很危险,容易失去理性甚至出现犯罪。所以,应大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酒文化,抵制并逐渐取代劝酒、逼酒等低俗的酒文化;提倡品鉴,杜绝豪饮,反对酗酒,最大限度地减少酒害酒祸。当然,改变强行劝酒的陋习,倡导饮者自便的新风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现实情况下应酬场合颇多的官员,应当开风气之先。

  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还要倡导喝出文明的酒文化。毋庸置疑,职场酒文化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提倡“文明的喝酒文化”,有三个要点。第一点,“想喝什么喝什么”:你想喝白酒就喝白的,想喝红酒就喝红的,想喝可乐就喝甜的,想喝茶就喝苦的,想喝白水就喝没味道的。总之,不要强求别人喝他不想喝的。第二点,“想喝多少喝多少”:如果别人只想喝那么多,就不应强求他喝得更多,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庄严理由。“想喝多少”比“能喝多少”虽只有一字之差,用前一种提法更能体现尊重饮者的自由选择。第三点,“想怎么喝就怎么喝”:有的人想大杯一口干,有的人想慢悠悠品尝,有的人想酒加冰块,有的人想暖壶温酒,有的人想啤酒里掺威士忌,有的人想葡萄酒里混雪碧,你可以提供建议,但不要强求对方照办。

  有道是,“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我建议,劝君少饮一杯酒,做个明智健康人。
(责任编辑:马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