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研究员在伊朗国家博物馆研究元青花 许明 供图 |
社科院专家编撰民间收藏精品丛书,并呼吁
阻止“疑似”文物流失海外
□晚报记者 俞陶然 报道
在民间收藏的文物中,精品占多少比例?被认为全世界只有300件、曾拍出2.3亿元天价的元代青花瓷,在民间是否有其踪影?日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启动《民间收藏精品丛书》编撰项目,这套书将于今年出版。该书策划兼副总编许明研究员认为,民间文物的真品、精品数量被体制内专家大大低估。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文物正在以“仿品”的身份流失海外,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
为民间收藏文物“正名”
谈到编撰 《民间收藏精品丛书》的初衷,许明说,近年来,国内开展了一些大规模土建工程,加上非法盗墓,一大批文物珍品重见天日。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文物流入市场,为民间收藏爱好者所收藏,但一些体制内鉴定专家将之斥为“仿品”。这不但使民间收藏精品大幅贬值,而且会导致很多文物打着“仿品”旗号流往海外。许明发起编撰这套丛书,正是为了给民间收藏文物“正名”,呼吁有关方面和全社会保护大量“疑似”文物。
“民间元青花约有15000件”
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下中国艺术品最高价,从此元代青花瓷成为收藏界关注的热点。
体制内专家的主流观点是,元青花在全世界只有300件,国内有100件,海外200件。然而,许明经过近十年调研,与各地大收藏家反复讨论,认为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真品有15000件之多,其中精品占10%。在编撰丛书中,就收入了出自全国各地收藏家的元青花精品150件。
这两个结论为何差异如此之大?许明说,文博界主流观点的依据是博物馆的传世品研究,但他认为,这只是将博物馆传世器与新出土的民间藏品对照,导致轻易否定后者:“我去过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和伊朗国家博物馆,对那里馆藏的60多件元青花做上手研究。在国内,我拜访过几十个城市的收藏家,用上手研究的成果来鉴别他们的元青花,最终得出了‘民间有相当数量的元青花’这个结论。 ”
在其工作室,记者看到一件“元青花龙纹荷叶盖罐”,许明将它鉴定为珍品。通过与一件清代青花瓷的比照,它确实显出独特之处:清青花图案没有立体感,色泽比较单一;而元青花的龙纹摸上去凹凸不平,色彩富层次感。据介绍,元青花用的钴料叫“苏麻尼青”,是一种产自伊朗的钴料,含铁量高,烧成青花后颜色艳蓝,有晕散和明显的铁质沉淀。
在伊朗研究期间,许明发现那里的矿早已采尽封闭,而且这种矿是混生矿,因此许明认为,苏麻尼青的混生状态是不可仿制的。 “说那些带有明显元青花特征的瓷器是仿制品,是不了解西亚钴料的特点,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
呼吁保护存有争议的文物
对于许明的这些观点,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表示支持。
李辉柄说,作为体制内专家,他以前也认为 “存世元青花只有300件”,但三年前的一次实地考察改变了他的观念。那时,有个藏家拿了一批元、明瓷器去拍卖行送拍,因为与馆藏传世品有很大区别,这批瓷器被鉴定为赝品。可那个藏家说这些东西是在三峡移民工程区出土的。李辉柄跟着他去了现场。进入现场,李辉柄发现还在挖掘,那里出土的有明代瓷器和元青花,那些瓷器和故宫的馆藏有明显差异。“有了这番亲眼目睹,我转变了观点。 ”
“近年新出土的这批东西,有一些已被当作新的工艺品流到海外了。 ”李辉柄说,“我在某海关看到它们被集装箱运出去,我流着眼泪差一点给他们下跪,但东西还是出去了。 ”李辉柄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沉痛。
许明说,如今日本、韩国等国的很多藏家和古玩商用极低的价格购买中国大陆出土的古瓷器,这些瓷器得不到保护,被矮化、扭曲,流入地摊,最后以“仿制品”的名义运出国门。在日本大田网上,展示着15000多件这样的瓷器,每件售价在十几万美元左右。
除瓷器外,青铜器、玉器、各种杂件也在大量流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明说:在西气东输的江苏地段曾发现280多座汉墓。由于史书记载长江流域没有青铜器,这些汉墓中的青铜器被一些专家轻易否定了,导致这些“疑似”稀世珍宝90%流到了海外。
许明研究员认为,这些珍贵文物的流失,已危及我国文化安全。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行业的管理,并修正一些不利于文物保护的政策,从而遏制土建工程施工者违法获取文物的现象。同时,许明希望学术界更全面、客观地研究民间文物。 “对那些尚存争议的文物先保护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