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宝石社区里曾经屹立着一块“元宝石”,可如今,这块“元宝石”丢了,社区居民们都想把这块石头找回来。2月4日,记者来到宝石社区,听到了关于这块石头的故事。
立于康熙年间
104岁老人黄淑贞是社区记忆的“活化石”,黄奶奶徐徐展开的回忆里,我们恍若看到了那石头的前世今生。由于老人年岁已高,交流起来有些吃力,在她的儿子左大爷的辅助下,宝石的故事复苏了。
“我刚懂事就从母亲口中听说过宝石的故事了。
”左大爷边说边用手比划记忆中那块石头的形状。它是元宝形,上面长约1米,下面长约0.6米,宽0.25米,高0.45米。正面刻有莲花图案,传说那块宝石从清朝康熙年间就立在以它命名的元宝石胡同了。
63岁的马英才就出生在宝石社区。“我记忆中有几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就是宝石的事情。”马英才老人回忆说,从他记事起,这里就叫元宝石胡同。“我从小和伙伴们就在石头周围玩耍。后来去北京念书,每次想起这块石头,就像想起一位老朋友。”参加工作后,马英才又回到了宝石社区。每次有朋友来,他都要与朋友坐在石头上聊天、喝茶。
“后来社区改造,那石头就搬到了清真路上。我们这社区就是根据这块石头取的名。”马英才退休后,多次建议对“元宝石”进行保护。
丢在“申遗”之际
2005年,张凤华被调到宝石社区担任社区主任。马英才的意见引起了张凤华的重视,“我们应该申报文化遗产。”
2005年3月25日清晨6时,谨慎的张主任为“宝石”拍了纪念照。然而就在这块宝石申报文化遗产时,石头却丢了。“石头被偷走了,拿石头的人还在放石头的地方放了一块水泥块。”对于石头的遗失,居民们非常痛心。
2009年,张主任被调回了宝石社区。经过宝石原址的时候,再次勾起了她心中的痛。“许多老百姓从小在这里长大,都听说过宝石的故事。住在宝石社区,"宝石"却不见了,大家心里都不好受。我们也想通过找回宝石,来找回社区的历史。”
本报记者徐娜通讯员荣誉
背景
宝石的来历
在1987年3月著的《沈阳市沈河区小西路志》上,关于这块宝石是这样写的:清初康熙年代,由北京郊区付家庄迁来付氏一家。户主后代付铎在嘉庆初年中武科进士未仕。当时建住宅于现沈河区小西路宝石南里十四号。宅院为砖瓦结构,三进房。第三进房房后为北院墙,西北设便门(又称后角门),门前两边各有元宝石一块(现仅存一块),因此该胡同称元宝石胡同。
现仍尚有建筑,可辨当日轮廓。
启事
征集社区名字的故事
宝石社区名字背后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沈阳市现在有879个社区,每个社区都不是随意命名的:有的名字真实再现了区域文化的特色,有的名字取自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有的名字记录了一段动人的佳话……每个名字在酝酿的最初都饱含着命名者的智慧。讲述藏在社区名字背后的故事,就是拾回一段失落的记忆,就是重温一种特殊的文化。
如果您是社区里的老住户,深知社区名字的由来,请与本报记者联系,让我们在寻找往昔的过程里,感受历史积淀带来的长久震动……
热线电话:81947366
电子邮箱:826407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