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 题:威胁粮食安全:长期干旱的中国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
新华社记者
河南省中牟县岗李村农民魏刘定家这块本应返青的麦田里,只有两寸来高的麦苗儿干枯得趴在地上,几乎沾个火星就能着起来,燥裂的土壤也露出了深深的灰白色,一踏上去就“扑扑”地扬起数米高的灰尘。
“我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这么旱的天,”50岁的魏刘定一脸茫然,“井水水位也越来越低了,打到七八十米才能见到水。”
如果麦苗儿还不能喝上足够的水,魏刘定家的几亩麦田很可能会绝收。可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天空里根本看不到雨雪的迹象。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靠天吃饭",要切实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越来越异常的气候,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化解粮食安全所受到的严重威胁。”
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前刘村,整齐的麦田里一条条白色塑料“长龙”喷着水柱,涓涓细流滋润着吐绿的麦苗。村民张书林说:“过去用水井浇地往往要花上近10个小时,而采用这种方式只需五六个小时就行了。”
这种灌溉方式虽然显得“土”了些,但却有效地解决水在灌溉“途中”的渗透和蒸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节约水量近40%。
而在陵城镇王景河村,农民们抗旱浇地不仅不用河水漫灌,不用从机井里抽水,而是使用铺设于地下的固定输水管线直接滋润耕地,年可节水10万立方米。
德州市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0%,全市常年受干旱威胁的耕地达400多万亩。全市比较普遍建造的节水灌溉设施,平均可节水30%,增产粮食20%。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于福亮表示,在北方地区,虽然节水措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使用,但仍有很多成熟的技术由于成本过高、节水意识不够等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目前中国的18.26亿亩耕地中,只有8.67亿亩能确保得到灌溉,而且大部分设施陈旧、方式落后,另外近10亿亩耕地仍然只能依靠自然降水。
中国水利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农业用水占总供水量的61.9%,比上年减少66亿立方米;农业耗水占总耗水量的74.6%,其中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农业耗水率仍高达62%。
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中国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却只有45%,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70%;目前中国每生产一公斤粮食平均需要消耗1300公斤水,而发达国家的则在1000公斤以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说:“每年我们国家旱灾受灾面积达3-4亿亩,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也不能全说是天气的原因。只有落实节水灌溉才能解决我们的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去年11月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45%提升到2010年的50%,2020年达到55%以上。
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增加投资规模,重点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依据规划整合投资,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并为此制订和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
不过,陈锡文同时表示,发展节水农业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各方面相互配合,因此还要充分考虑到政府、农民、农产品消费者等多方面的承受能力。(本社记者章利新、杨博于北京;本社记者董振国于山东;本社记者张兴军于河南)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