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新密出动了百余解放军战士为群众送水。 记者乔军伟 摄 |
|
河南商丘昔日绿油油的麦苗,如今却变成满地黄色的柴草。(图/CFP) |
|
灌溉田地的水井水位深不可测,安徽蚌埠市固镇县徐郢村的祖大爷呆坐井前。记者黄澄锋摄 |
旱情能否缓解难说
本报北京讯(记者赵琳琳)中国气象局昨日就北方冬麦区的气象干旱情况召开了发布会,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表示,这场干旱的发生,实际上是上世纪80年代后,北方持续干旱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持续干旱,本次干旱的发生处于这种长期的变化背景下。
翟盘茂表示,短期之内有效缓解这场干旱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由于目前的季节对北方冬麦区而言并非多雨季节,气候本身就偏干燥,前期又持续长时间缺少雨水,因此,短期内的一点降雨无法有效缓解长时间的干旱。
他表示,立春小麦返青后,干旱情况是否进一步,要视旱情能否得到有效缓解而定,目前并不乐观。
另外,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中国北方遭遇的严重干旱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
安徽大旱
抽水5个钟头仅灌1亩地 文\特派安徽记者姚卓文、何道岚
在面临着小麦主产区50年一遇的旱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历史上首次启动了I级抗旱应急响应。安徽省作为其中一个干旱灾害的重灾区,也于2月5日20时起,将安徽抗旱预案提高到最高级别的I级响应。昨天傍晚,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了第6号旱情通报,全省受旱面积2868万亩,其中严重干旱1229万亩。记者来到安徽省受灾严重的蚌埠市,深入到普通农户家中了解最新的旱情。
在蚌埠市固镇县新马桥镇徐郢村,过百户村民世代居住于此。他们依靠每年分时节种植的小麦、花生、棉花、瓜果等作物,过着一半自给自足,一半贩卖农作物为生的日子。
井内水位比平时降了15米 昨天下午5时许,在徐郢村,满鞋沾满黄泥的祖定元才回到家中休息,他刚刚灌溉完一亩多的小麦田,坐在小凳上抽着烟。今年已56岁的祖定元叹了一声说,自从他懂事以来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遭遇,有着20亩地的他,这几天来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灌溉。
在祖定元的拖拉机上装满了引水的水管,由于井水距离自家的小麦田有一段较远的距离,祖定元买了足足20节水管,每一节就有20米长。在驶往祖定元小麦田的路上,记者看到了一片已经枯死了的卷心菜地,“由于数月来缺少有效的降雨,一般的蔬菜是难以熬过这样的天气了。”祖定元一边开着拖拉机,一边跟记者说着。
浇灌小麦的井距离家里不远,拖拉机驶了三两分钟便到了。“井水的水位越来越低了。”祖定元皱着眉头往井里望去,水位已经下降到了20米的深处,要是平常的时候井水的水位起码要比现在高上15米。
由于井水的水位过低,加上水源距离小麦田有300米远,抽水引水的工作异常费劲,开动柴油机后,过了许久,井水才被引到田上来。从中午12时离家算起,直到下午5时多,在艰难地抽水引水之后,围绕着不大的一亩小麦,祖定元的水鞋已经沾满了黄泥,耗费了5小时算是勉强地完成灌溉。
小麦比去年矮了12厘米
44岁的村民陈秀荣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开始耕作,至今超过30个年头。她说,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每一年的冬季都会有降雪或者降雨的情况。如果哪一年雪量少了,就会有雨量代为提供水源,反之亦然。平衡的自然规律,让田里的小麦总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得以顺利成长。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得益于自然的眷顾,才能繁衍至今。
陈秀荣介绍,家中的10亩地种上了小麦,种植成本约1000多元,依市道情况,可以卖出5000至7000元左右。但是直至昨日,他们地里的苗子仅仅长到8厘米的高度,往年的同一时间已是20厘米左右。更有甚者,地里的小麦苗已经是黄绿相间,渐渐地枯萎,离彻底死掉为时不远。
陈秀荣说,由于有着老少需要照顾,所以即使面临歉收、衣食成忧的现状,家中的壮年男女依然不敢出外务工。“别人可以用抽水机抽井水,但我们却没有买机器的钱。”
文/特派河南记者杨明
昨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Ⅰ级抗旱响应的要求,首度发布了红色干旱预警信息。
灌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据介绍,河南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的1/5,此次干旱水库蓄水量和河道流量均比多年同期均值严重偏少。全省绝大多数灌溉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已不能很好发挥效益。
在荥阳市槐树洼村,42岁的村民侯红军一脸的无奈,眼看着水渠就在自家麦子地旁边,机井里的水也“多得用不完”,可就是没有办法用井水浇地。原因是水渠严重漏水。“从机井里抽上来,流不了五六米,就全都漏光了。”侯红军告诉记者,这条百米长的小水渠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了,如今却完全是个摆设。
抗旱成本高农民不情愿 抗旱成本高,也影响了群众抗旱浇麦的积极性。记者了解到,河南目前平均灌溉1亩次的成本约15元左右,按照今年的天气形势,小麦最少需要灌溉4次,每亩地需要60元左右。一些地下水位较低的井灌区和提灌区,灌溉成本每亩每次可达80元。目前,河南各级财政对抗旱的投入只占小头。
侯红军告诉记者,他家七亩地,即便是每亩七八百斤的较好收成,也赚不了多少钱。“浇灌一亩地一次光电费就要五十块,每亩地最少也得浇两次,加上其他成本,每亩地也要200多块,这还不算劳力。而一亩麦子顶多卖四百多元,很不划算。”
侯红军说,他打算只浇灌机井边的四亩地,而比较远的另外三亩地就“让它去”。记者在槐树洼村调查了近30名村民,其中半数以上的村民都不打算再挑水浇地,而是选择“听天由命”。
文/特派河南记者杨明
“去年全村搞生态旅游的收入有100万元左右,这个数正好够我们打口"救急井"。”昨天中午,在河南巩义市新中镇杨树沟村游客中心前,党支部书记张金保说,投资近百万元的机井至少要打600米深才能有水,村里争取在正月十五前后就动工,应对当前的旱情。
家中五米深水囤几乎见底 地处巩义东南部深山区的杨树沟村在河南远近闻名,就是因为他们的村支书——大山深处的引水人张金保。在张金保的带领下,杨树沟村启动了响泉河引水工程,经过22个月在岩石上一点一滴的掘进,终于凿通了一条长712米,宽2.5米,高2米的隧洞,引来了响泉河水。杨树沟村渐渐发展成一个生态型风景区,农民纷纷做起休闲旅游的生意。
罕见的旱灾给小山村带来了巨大挑战。昨天,记者辗转来到这里。从进杨树沟的盘山公路开始,枯黄的杂草和油菜、麦苗就时时跃入记者眼帘。山间散布的麦地无一例外都是青黄不接的样子。由于游客稀少,景区服务中心也已经暂时歇业。
51岁的张金保说,自打自己记事开始,杨树沟就没有这么旱过。在杨树沟深处一个山头上,记者找到了村民李书枝的家。看着家里五米深的水囤几乎见底,李书枝满脸无奈:“这还是去年从村里小水窖里拉上来的水,现在干得只剩这么点了,不知道这个月还够不够用。”
村民为少用水春节出门打工 李书枝家屋顶角上的导水管几乎已经要干裂开来。往年,从屋顶引水的水管承担着李书枝一家八口的生活用水。下雨时,屋顶上承接的雨水便顺着水管导入蓄水池中,供村民日常生活使用。“往年雨水正常的时候,基本上水是够用的。”可从去年到现在的100多天里,导水管里再也没有流淌过一滴雨水。洗澡也成了根本不可能的奢望。
厨房里,李书枝全家吃中午饭的几个碗还没洗,水缸里也是浅浅的几乎见底。“没那么讲究,一小盆水洗过菜再洗脸,然后再洗碗,洗完碗再喂鸡。每天全家人只能用一小桶水。”李书枝说,为了不给家里增加用水的负担,也为了另谋出路补贴家用,丈夫杨保今年春节只在家待了两天,年初二就去山西打工了。
村支书张金保并不担心旱情让农民吃不上粮。“前几年风调雨顺,收成都不错,有的人家甚至囤了上万斤粮了。”张金保说,从长远考虑,村里还是准备投资100万元左右,打一口600米深的机井,确保安全度旱。
数字
65万亩小麦枯死 2008年10月24日至昨日,河南全省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水,受旱面积已占到小麦播种面积的56%,受旱面积达4350万亩,其中严重受旱870万亩,有65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316座小型水库干涸
河南全省主要河道入冬后来水比常年偏少三至八成,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偏少5亿立方米,已有316座小型水库干涸。
登封近13万人喝水难 在郑州下辖的登封市,全市共有11万城区居民和2.8万农村居民饮水出现困难。为缓解饮水危机,登封市实行了城区供水定时定量的临时政策,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时段的供水,并控制一定的供水量。
来自郑州市消防支队的数字显示,6日全天郑州消防部队共出动消防车辆88台次,出动官兵389人次,输送抗旱浇麦用水956吨、生活用水188吨,浇灌小麦215亩。
备170枚火箭弹增雨 河南全省范围内的人工降雨筹备工作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2月1日已经派专人、专车给洛阳、焦作、济源、鹤壁和安阳送去了170枚火箭弹。2月3日省政府给空军司令部申请增雨飞机的函已经派专人送达。(杨明)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