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线大娘坐在麦地里。她的面前,一群羊在悠闲地啃着枯黄的麦苗。
“这麦子不中了,不要了。”刚刚立春,麦子进入返青季节,但高尚线等一些河南汝阳县湾寨村的农民,已看到了麦收的无望。
等待老天给“最后的希望”
不仅是汝阳县,整个河南省,乃至整个华北,都受到了罕见旱灾的袭击。
汝阳县大安村民翟坤山把一车老宅肥土拉到麦地的田头。他不知道什么叫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只知道100多天没下雨下雪了,麦苗快旱死了。
“为什么还准备肥料?”翟坤山说,期盼着老天最近几天能下点雨,趁机多施肥,可能还能抢回点收成,这是最后的希望了。
与他同村的翟庆辉已放弃了这点最后的希望。他拔起一兜枯黄的麦苗:“你看看,根都死了,现在下雨也不行了。”然后,他领记者到旁边的油菜地里,抓起一把油菜,用手一搓,干枯的油菜叶碎如粉末,沿着指缝落下。
根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计,河南省受旱面积已达到435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6%,其中严重受灾870万亩,有65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废弃了
相对于翟庆辉和高尚线,内埠村的尹才栓老人是幸运的。尹才栓的麦地就在陆浑水库干渠边,他家用自己的农用车带动抽水设备浇地。据他的儿媳妇介绍,为了两亩多地,他家为抽水浇地买的水管水泵等设备,已经投入了超过1500元。
不过,尹才栓说,他们只是“拾点水”。因为,作为当地主要灌溉工程的陆浑水库干渠,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一滩一滩的积水。
同样在抽水浇地的左会团大姐指着不远处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说,这些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很多都废弃了,难以发挥作用,“提灌站的变压器和水泵都被偷了,难得开一次”。
在河南省2月2日召开的抗旱浇麦夺丰收电视电话会上,省领导作出部署:争取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遍浇灌一遍。截至5日16时,已累计浇灌6417万亩。
部分地区饮水出现困难
除了帮助农民灌溉,相关部门还试图使用人工增雨的办法,但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因为当时天气不具备降水条件。
而防汛抗旱指挥部目前最担心的,是饮水出现问题。杨汴通昨日对本报记者说,截止到5日,河南山丘地区已经有42万人、9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如果继续不降水,饮水困难的人数将迅速增加”。
昨日上午,100名部队官兵和150名预备役官兵奔赴新郑市,为受旱群众送水。防汛抗旱指挥部表示,这只是第一批。
郑州市曾经的“大水缸”干涸
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曾经是郑州市“大水缸”的西流湖,北湖早已干涸见底。
昨日上午11时,本报记者走在西流湖北湖湖面上,场面触目惊心:这里已经没有水的痕迹,纵横交错的,是深约50厘米、宽约10厘米的裂缝,一只倒扣的小船旁边,几个孩子正在捡拾死去的螺蛳、河蚌。
“南牡丹北月季饱赏中州花,东荷池西鱼塘胜览天下水。”这副对联描绘的是西流湖的四大名景,但目前胜景不再。西流湖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冯喜介绍说,自从2003年郑州市取自黄河的城市生活用水明渠改暗渠后,已经不通过西流湖了,从此西流湖只能靠雨水补充。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面对如此严重的旱情及高昂的取水费用,暂时不会考虑往北湖注入新的水源。
“‘大水缸’都干了!这旱情什么时候才是头啊?”湖边散步的刘大爷喃喃自问。
预测
干旱未走小麦条锈病又可能大流行
农业部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春管、夺丰收这场硬仗的同时,高度重视小麦条锈病等病虫防控工作。
据农业部监测,受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小麦条锈病呈重发态势。专家分析今年小麦条锈病可能在全国大流行,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截至2月5日,全国小麦条锈病已在7省(市)223个县发生,面积达113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460多万亩。甘肃、宁夏等西北部分秋苗发病是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四川、贵州等地发病明显重于常年。(新华社)
影响
干旱短期内有效缓解可能性不大
我国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后,中国气象局昨日在京召开旱情专题发布会。气象局专家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当前的气象干旱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缓解的可能性不大,旱情将持续至3月份。在秋冬连旱之后,很可能会迎来冬春连旱。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最新消息,截至目前,气象干旱已波及中国12个省份。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61亿亩,有429万人、207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另据监测,旱情较为严重的9个省份的大米和面粉零售价格目前基本平稳,面粉批发价格略有下降。目前大范围旱情未对粮食市场造成明显影响。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介绍,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最新旱涝分布图上看,四川东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处于中旱到重旱阶段,需要加强监控,防止旱情进一步扩大。
呼吁
民间环保组织呼吁:面对大旱 反思用水
面对我国北方大面积发生旱情,一些民间环保组织认为,与数十年来北方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失衡有着重要关系。近日,绿家园志愿者、北京地球村、环境友好公益协会等十多个民间组织联合签名呼吁,在大旱之际,要反思人们对水造成的上海,调整不当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避免下一次灾害的发生。
呼吁书中指出,当我们被干旱紧紧牵绊的时候,也应当看到,我们一直在误解水、错用水、虐待水、伤害水。为此,他们呼吁,在这举国抗旱的关键时刻,请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善待水、善待环境,不仅仅是缓解这次大旱,也为了重建碧水蓝天。
本报记者张晓晶
|